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赏析【五篇】
【篇一】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赏析:咏雪/咏雪联句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赏析
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
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
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所以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
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
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
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
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
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
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很多,但作者只记录下了
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
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仅仅“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
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
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
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
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
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
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嫌了。
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
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
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篇二】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赏析:杞人忧天
先秦:佚名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
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赏析
《杞人忧天》是一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文章通过杞
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
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
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
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
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
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
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
科学的,仅仅代表了当时的理解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
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古代道家学者长卢子也并不赞成这
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而
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
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
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信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使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
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
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篇三】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行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
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
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
高深,要做到这个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
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
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
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
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谢道韫咏絮
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即使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
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
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
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
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
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
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
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
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
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
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准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
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
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但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
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
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
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
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因为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
特征,所以,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能够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