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典文学中“猿声”文化
【摘要】古人们常把猿猴的声音这一意象大多用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愁苦;但也有欢快之氛围;怀念关切之情怀;亦有身心之宁静。“猿”是动物中较为特殊的,它的叫声具有多样化,古人们对它的叫声众说纷纭:如猿啼、猿鸣、猿啸、猿哀、猿哭等。
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愁”这一主题,被古人和今人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入化,唐代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描写的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北宋范仲淹说:“酒入愁肠,化着相思泪”。对于羁旅在外的游子们无不幻起思乡的愁苦,宋代李觏的《乡思》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抒发了诗人身在异乡的无限思念。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都表现了诗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抒发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绵绵思念。可是,古人们常把猿猴的声音这一意象大多用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愁苦;但也有欢快之氛围;怀念关切之情怀;亦有身心之宁静。“猿”是动物中较为特殊的,它的叫声具有多样化,古人们对它的叫声众说纷纭:如猿啼、猿鸣、猿啸、猿哀、猿哭等,其他动物的叫声大多具有单一化,如乌啼、鳮鸣、犬吠、狼嚎、虎啸等。在鉴赏时笔者谈谈自己的独到见解。
表示愁苦方面的,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三峡》中写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是三峡的一大特,这一叫声表达了凄凉悲哀的情感。南朝梁时吴均在《赠王桂阳别三首》(其三)中写到:“树响浃山来,猿声绕岫急”,通过猿声来表达诗人的离别愁绪,猿声凄厉,增人惆怅,平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唐代陈子昂在《晚次乐乡县》中说:“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通过猿声喧染一种凄凉的情调。唐代诗人刘长卿对“猿声”的描写则较为更多,大多也是用来渲染凄凉、失意、愁苦的情感,如:《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曰:“猿啼客散落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送柳使君赴袁州》曰:“月鸣江路闻猿断,花暗山城见吏稀”,《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曰:“天香月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送惠法师游天台,因怀智大师故居》曰“翠屏瀑水知何在,鸟道猿啼过几重”。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猿声”来喧染苍凉、悲怆、伤感的意境;在《秋兴八首》中,“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通过“猿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愁苦。唐代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此时的“猿声”表达诗人愁上更愁。唐代诗人马戴在《楚江怀古》中“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通过“猿声”透露诗人悲凉的情怀,唐代吉师老在《放猿》中“啼时莫近潇湘岸,明月孤舟有旅人”,叮嘱猿啼时不要走近湘江岸,可见“猿声”能唤起诗人的孤独凄婉
之情。明代何景明《竹枝词》中:“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亦断肠”,通过猿声表达作者内心的悲凉、伤痛真无可比拟。明代杨基《长江万里图》,“烟波草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用“猿声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愁苦,黯然神伤之调。四大名著《西游记》第二回中写到:“忽听得鹤唳猿啼、鹤唳声冲霄汉外,猿啼悲切甚伤情”通过这一特定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作者的厌世情怀。
“猿声”表达欢快方面的,如:南朝梁时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猿声”能烘托出作者的愉悦欢愉心情。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在流放途中通过”猿声”来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
怀念关切方面的,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北宋黄庭坚《寄黄幾复》中“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用猿哭的声音抒发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宁静方面的,如:明初刘基《追和音上人》“夜永星河低半树,天清猿鹤响空山”,“猿声”在此表达了诗人的宁静。
愁苦总之,“猿声”这一抽象概念表达思乡之愁苦、仕途之失意、诙谐之迷惘较为常见,它与愁苦结下了不解之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