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目的和意义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亲人团聚,坐在一起吃月饼,看中秋联欢晚会,一起赏月是我国中秋节特有的风俗。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中秋节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中秋节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弘扬传统、光大中华文化。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
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是传承历史 ,传递亲情,希望亲人生活都团团圆圆。
中秋节民间风俗
八月中秋游神风俗
——大京村
农历八月十六,相传是城隍诞辰。据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了加强海防抗击倭寇来犯,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建“福宁卫大金守御千户所”。城隍作为城市保护神,大京城隍庙也随之建立。八月十六当晚,村中壮汉会抬着城隍庙供奉的“御封威灵公”金身,由2人分别扮演黑白无常进行巡安游街。
来还愿的香客戴着枷锁,脚穿草鞋,以奇异的罪人服饰跟着游行队伍,以祈求健康、平安。
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街串巷。
现场无不热闹
八月中秋曳石风俗
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夜,霞浦牙城、沙江、大京、三沙等村镇都有开展大人小孩都可参加的"曳石"活动。用麻绳将石头系牢,人坐在石头上,身披红绶带,号令队伍进止。数十人在前面牵着麻绳沿街一边奔跑,现场十分热闹。
中秋节民俗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