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
陈业闯
摘要: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了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寄托了全部的理想与艺术良心的艺术境界,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及浪漫主义风格,突出强调了真、美、善的力量。
关键词:沈从文;《湘行散记》;细节描写;思想内涵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的代表作。1934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冒着严寒回乡探母。乘车到达湖南桃源后,即租了一条小船溯流而上,经过十天舟行,回到家乡——湘西凤凰。他根据在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思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写出了《湘行散记》以及《湘西》中的许多篇章,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示出沅水两岸秀丽的风光和湘西纯朴的民俗人情。
《湘行散记》是以沅水中下游为背景的散文,因为沅水中下游是构成湘西文化的主体,所以《湘行散记》可以说是对整个湘西文化的真实感受的记录。这部散文集运用游记、散文、小说三种文体相结合的方式,将写人、写景和叙事巧妙融合,而小说细节描写的手法,在此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表现作品思想内涵。同时,细节的描写重在突出沈从文创作的“希腊小庙”,这种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个主题,并且细节描写使散文形成了小说性的情节与情境氛围。
一、在现实的描写中,融进了作者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湘行散记》以平实的语调,娓娓向人们叙述湘西的人事变动,真切而又自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真实的人生景象。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湘西的各种物产,如:桐油、药材……还有各种矿藏。作者娓娓叙出,如数家珍。作品记录了二十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社会事变,桃源城门上的斑斑血迹,凤凰城姓韩、姓杨两位朋友的坟墓,以及有关当事人的牺牲始末的叙述,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实行反革命大屠杀的见证。《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中的印瞎子和《箱
子岩》里的破脚什长,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印瞎子大革命是投机革命,摇身一变而成为地方百货捐局长。箱子岩下的那个跛脚什长,用伤兵的名义做点特别的生意,靠卖烟在社会上“吃喝玩乐走好运”。《老伴》中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的青年,被烟腐蚀的萎靡不振,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烟的泛滥成灾是作者多次谈及的一个严重而又现实的社会问题。它是堕落的表现,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①沈从文把烟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作者又以大量的篇幅,叙写了沅江流域的水手和吊脚楼上的人生现状。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微薄。有经验的水手,每天只有八分钱,而小伙计每天只有一分二厘,但他们工作的辛苦是难以想象的。他们的生死无从预料,“老了躺在空船里或太阳下死掉,一生也算完事。”②们的生活更加悲惨,她们一生承欢卖笑,其收入有些一次
可得洋钱二三十,有时一夜又只一块几毛。有病不算一回事,即使病重,“只要支持得下去,总不会坐下来吃白饭”。③《湘行散记》真实地道出了湘西人民在生活上受到的残酷榨取,及其在贫困和死亡线上的凄惨挣扎。不同于“《边城》那种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世界去的彩,也消失了《长河》里有意作成的乡村幽默,……而是向湘西以外的人们报告湘西的实情。”④作者对湘西人事现实的描写,为人们打开了观察与认识湘西的现实主义窗口。在《箱子岩》中,作者听了他们的谈话后,就发表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负担,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办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办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
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办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作者的思考在《湘行散记》中是随处可见的。
边城 沈从文二、小说化的细节描写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是小说家的散文,在具体作品中融进了小说的细节描写。同时叙事、写景、写人
三者融合于一体,突出了散文的小说化特点。如《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中,煤矿工人与防军的作战场面激烈而残酷,煤矿工人就义时的细节描写,对渲染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桃源与沅州》中,屈原游览沅州时的优美景的描写,插入沅州城内北京农大毕业生和众与守城兵冲突的细节描写,以此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人》中有这样的描写:“他刚走到自己那只小船边就快乐的唱起来了,忽然税关复查处比邻吊脚楼人家窗口露出鬓发散乱的头颅,向河下人锐声叫将起来”……“夫人似乎一番好意,不能让水手领会,有点不高兴的神气,‘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说完‘膨’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这时节,眼睛一定红了。”⑤这样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在《湘行散记》中随处可见。沈从文依据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完成对湘西社会人生的描写,形成他散文重要的艺术特。散文小说化的细节描写,看似虚幻,实则是现实的。在沈从文笔下多描写的是滔滔长流上的水手、纤夫、,还有沿河各县份的矿工、农民、兵士,由于作者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对于他们生命里的泪与笑、恩与怨、生与死,作者如感同身受。“不仅能感受到生活表层的悲惨、凄凉,而且越过这表层的血与泪,体验到生活被迫接受摊派到自己的那一份命运时,在日月交替中各尽生命之理的人生庄严。”⑥沅江流域上的悲惨生活,辰河船上水手的悲惨境遇,小妇人夭夭目光中的哀怨与期待,老伴被烟腐蚀得萎靡不振……通过人物的对话与细节的描写,突出文章的深层意蕴,突破了作者在情感上的跨越,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天崩地陷、满目疮痍、禽兽食人、鲜血
淋漓的黑暗世界。在创作农民形象上众说纷纭:鲁迅笔下的闰土和阿Q式人物,在命运的压迫下无言、绝望和麻木,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赵树理以一双农民的眼睛看世界,以农民的思维来思考社会,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形象;而沈从文则在农民的“淳朴”和“愚昧”中发现了“美”。这种“美”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这个主题,一直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尤其在细节描写中。“我想要表现的本身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⑦箱子岩赛龙舟的情景,沅河水域水手与缠绵的爱恋,虎雏与煤矿工的粗野豪放,夭夭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绒线铺的小翠形象(后来成了《边城》中翠翠的形象)等等,这些对人物与细节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是一个爱与美的世界,充满了浪漫主义彩。“只有‘爱’才有‘美’”。⑧这里有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因为美在于生命。沈从文对农民所持的人生态度,因赞美与同情而别具一格。细节的描写为沈从文创作的“希腊小庙”奠定了基础,使人性美变得真实而感人。
三、情景交融,形成了诗的意境
湖南,中国的人才之都,自古孕育才子英雄无数;湘西,湖南的灵气之所在,包括了灵动、秀美、淳朴等多种超立于都市的特点;湘西精华之集聚,号称“中国最美的小镇”。在喧嚣的宝山中,只要偶涉,便仿佛进入一幅游离尘世的秀美画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好比一幅淡彩的水墨画,通篇文字如同浅水一样的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灵。这些文字中更是饱含了沈从文对湘西和湘西人们的爱。文中的岩壁、石窟、码头、河道、渔网、船撸、白帆、落日、云影、暮、薄冰……都是作者爱的具体化,都微微抹
上了一层闲淡的彩,悠悠地在宣纸上渲染、行走,画面澄明、清澈、纯雅、简洁,到处罩着一层冬日里炉火边的暖意。《鸭窼围的夜》“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常年翠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箱子岩》
“列请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镜。”⑨还有对沅河上游兰芷草的描写,《鸭窠围》开篇对两岸景的描写……从这些清秀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闪耀着大自然秀美的光彩画卷中,让人体味到作者对湘西的挚爱。特别是那画与声的交响,编织出湘西画卷。沈从文以漪丽的文字,烘托出神秘奇异的湘西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达到了一种美丽的极致。沈从文从楚辞、六朝文学,以及《圣经》那里汲取了文字的彩和技术,使作品中文与白、欧化和俚俗、理性与情感、节制与放纵、古典与浪漫、平淡与华丽,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
沈从文不是画家,也不是诗人,但他却天生具有画家与诗人的气质与慧眼,他通过散文集《湘行散记》的创作完成了他心目中的湘西山水画与田园诗。散文集《湘行散记》将‘过去’和‘当前’对照,将现实与理想揉和,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展示给读者一个和谐的生命形态,一个看似孤独,然而却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
注释:
①②③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湘西》,漓江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140页、第130页、第98页
④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6年4月第一版)第366页
⑤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湘西》,漓江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119--120页
⑥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6年4月第一版)第388页
⑦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⑧吴宏聪、范伯,《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第263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