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所用教材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 ||||
教材分析 | |||||
学情分析 | 高二下期的学生们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阅读概括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即使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们也能通过自主阅读较好地理解它。再加上这篇课文被标注为“略读”篇目,所以在课前布置自主阅读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将不再进行通篇阅读。 | ||||
设计理念或教学思想 |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讨论探究学习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在学习语文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素养。 | ||||
教学 目标 | (1)、体会小说之美,理解“景美、人美、情美”这三美对作者创作动机的印证。 (2)、由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引导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和创作思想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 ||||
教学 重难点 | 分析小说的景美、人美、情美。 结合作者写作意图和创作思想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把握作品内涵。 | ||||
教学 方法与工具 |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undefined 问答undefined 实验□ 演示undefined 讨论undefined 其他□ | ||||
教学 手段 | 教学手段:板书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标本□ 挂图□ 音像□ 其他□ | ||||
教学时间预设 | 引导与资料呈现 3分钟;授新课内容 16分钟;布置作业 1分钟 | ||||
授课 类型 | 讲授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 ||||
教 学 步 骤 设 计 | |||||
步骤时间 | 主要任务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目的意图 | |
第一步 | 预习安排 | 边城 沈从文布置预习作业 | 提前阅读课文,布置梳理课文情节的作业,并观看《边城》的电影。 | 对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初步了解。并熟悉课文。 | |
第二步 (1分钟) | 新课导入,引发兴趣 | 提问与引导 | 欣赏图片,充分感受图片美。 | 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 |
第三步 (2分钟) | 资料呈现,启发思维 | 根据研讨与练习的问题,呈现有关作者创作动机的材料,并明确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 初步感知作者创作意图。 | 利用资料让学生对小说创作动机有初步思考。 | |
第四步 (2分钟) | 整体把握,了解故事 | 介绍课文节选内容之外的情节。 |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小说,了解整体故事情节。 | 课文的内容只是一部分节选,了解整个小说的故事概况对于本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 |
第五步 (6分钟) | 精读文本,品味风情 | 通过问答法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的“景美、人美、情美”这三美。 | 认真品读小说,体会文章的美感。 | 让学生逐步分析出课文到底美在哪里,理解这些“美”都是对作者创作动机的印证,并为接下来的主题归纳奠定基础。 | |
第六步 (7分钟) | 思考问题,归纳主旨。 |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景美、人美、情美”并结合创作思想背景,最终分析出小说的主题。 |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解小说创作的思想背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文章主题。 | 体会文章主旨,把握作品内涵。 | |
第七步 (1分钟) | 布置作业,收束课堂 | 结合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内容,布置拓展作业。 | 阅读《边城》整本小说并思考问题。 | 让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训练阅读能力,并结合问题思考拓展思维,加深知识印象。 | |
内容讲解 | |||||
(一)新课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湘西的风景照片,引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入课文。 “当我们看到湘西这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好像也被这里世外桃源般的山水风情给洗涤了?而有这样一本小说,里面的人们在湘西边远的小城里世代生活,那里优美的环境,美好的风情造就了他们淳朴、善良、热情的性格。有人说这本小说是一支湘西生活的牧歌传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本小说是什么吗?” “对了,它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巅峰之作,沈从文的《边城》。” (二)资料呈现,启发思维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土人情。 根据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作者要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在文中的那些地方可以得到印证? 2、要表现的这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根据他的写作意图,向我们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四)整体把握,了解故事 同学们已经在课前提前通篇阅读并梳理过这篇课文,并完成了预习作业,观看了《边城》的电影,对小说的整体内容有了大致了解。那大家能概括出小说故事情节吗? 问题:接下来请大家看到大屏幕上老师展示的《边城》小说整体故事情节,大家对照自己心中的答案,看看自己是否已经熟悉了小说的故事。 明确:在依山傍水的边城碧溪咀的白塔下,住着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公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同时都爱着翠翠。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爱老大,爱他的弟弟傩送。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有一座崭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结婚。当兄弟两人发现都在爱着翠翠时,哥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外出闯滩,途中失事,不幸淹死。傩送对大哥的死心怀愧疚,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于是赌气之下就离开了桃源。老船公忍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地雷电暴雨袭击的一个夜晚,悄然死去。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业,继续撑船摆渡客人,她怀着对老人的哀悼和对傩送的挂念,等待傩送回来。 (五)精读文本,品味风情。 体会三美:景美、人美、情美 通过问答法让学生最终归纳出这三美。 问题1:好了,同学们,又熟悉了一遍小说,现在大家能告诉我,你们对这本小说总体印象是什么呢?(它美不美啊?) 明确:美 问题2:那小说到底美在哪里呢?老师给大家做一个演示,大家看到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四段。“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在这里小说通过描写端午的场景表现出了端午美好的风俗,在这一天人们要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船、捉鸭子......这就是小说的风俗美。再加上湘西美丽的风景:“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绿豆,天气又那么晴朗......” 这可以归纳为什么美呀?对了,就是景美。 明确:景美 景美:环境美 风俗美 作者描写淳朴自然又不失清新活泼。作者把优美清新的自然风景画和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熔于一炉,让边城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问题3: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景美,我们还可以归纳出哪些美呢?对了,刚刚听到有同学说翠翠很美,翠翠只是长得美吗?傩送美吗?祖父和天保呢?请大家谈谈小说有那些美的人吗?你又是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中的人也是极美的,他们淳朴善良,有一个如湘西山水风景般纯净美丽的心灵。这些美概括起来,也就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人美:文中出场人物 祖父: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有情有义、疼爱孙女 是边城劳动人民理想美德的化身 翠翠:美丽动人、天真善良、单纯娇羞、有着青春少女特有的活泼烂漫的热情生机,也有着少女的细腻心思与害羞性情。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内外皆美。 傩送:英俊潇洒、勇敢、善良淳朴、敢于追求 心思细密 灵活机敏 忠诚 谦让之美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大度 爱情成全 问题4:刚刚那位同学只是概括性地说出了翠翠美好的人物性格(表现翠翠美好性格的事件),那我们现在落实到到文本语句,看看具体的语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刚刚大家的地方多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或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的句子以及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由此可以看出,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关键的。) 接下来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翠翠的句子,老师请一些同学来朗读,注意在读的时候要尝试模仿翠翠的语气。大家根据这些语句来体会翠翠的性格特征。 句子: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心中焦急地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辱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就被大河里鲤鱼吃了去了。” 明确: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关键的,作者通过自然灵动的语言、细腻的心理、生动的动作神态,让一个天真单纯、活泼烂漫、情窦初开的翠翠形象跃然纸上。大家在分析其他小说的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深入文本,重点关注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 问题5:人物如此之美,那人物之间的真挚的情感呢?大家能说说小说中有哪些美好的情感吗?可以进行组内讨论。 明确: 情美: 祖孙亲情:相依为命、彼此珍重 兄弟亲情 :公平竞争、尊重与成全 青春爱情 :纯洁质朴、执着坚守、凄美挽歌 乡里人情 :和睦 总结:到这里,我们体会了小说的三美。大家还记得我们课堂开头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吗?现在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够得出答案了? 无论是充满湘西乡土风情的古老风俗习惯,还是善良质朴的人性,亦或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真挚的情感,都印证了作者的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六)思考问题,归纳主旨 问题1:同学们还记得课堂一开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吗:这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根据他的写作意图,通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能印证这种人生形式的“三美”。“景美”表现的是边城人们一种自然古朴的生活形式,而“人美”和“情美”表现的是一种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性。 明确:这便是这中“人生形式”的内涵,它蕴含着的是边城人民古朴自然的生活形式和淳朴善良的自然人性。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请大家关注老师标红字体的地方。 问题2: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社会惟利观取代正直人情美的痛心。 这里表现的是作者对与正直朴素人情美将消失的痛心以及对现代社会唯利观的厌恶。所以他所讴歌和向往的是一种与充满物欲和功利的现代社会不同的淳朴和谐的理想社会模式,他所赞美和呼唤的是正直淳朴的自然人性。 总结:沈从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沈从文本是湖南凤凰县人,他在《边城》中极力描写了家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在那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般的边城里,无论外界是什么样的状态,也不管其他地方是怎样的动荡不安,那里的人民始终保持着善良美好、自然和谐的民风,这里的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无论是这里的传统风俗还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文中表现出的湘西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隐含作者着对人们身上拥有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淳朴、善良、和谐的美德的极力讴歌;表现了在充满功利主义的现代社会,作者对淳朴和谐的理想社会模式的讴歌与向往,以及对正直淳朴的自然人性的赞美与呼唤。 | |||||
作业内容 | |||||
(七)布置作业 请阅读《边城》全文后思考,为什么最后翠翠的爱情会以悲剧结尾,这样的悲剧式结尾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围绕这个问题写一篇不少500字的读书报告。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