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文化内涵
 
引  言    2
一、《边城》中的“美”与“悲”边城 沈从文……………………………………………2
(一)《边城》的“美”    2
(二)《边城》的“悲”    4
二、从作者的写作来源看其小说表达的文化意图……………...7
(一)寄托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人性的希腊小庙……………………………7
(二)《边城》的牧歌情调………………………………………………………8
(三)苗族文化习俗的赞歌……………………………………………………9
三、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11
(一)湘西世界乡土地域文化的范本…………………………………………11
(二)文学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存在…………………………………….11
结论………………………………………………………………………………13
主要参考文献    1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边城》,《边城》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还充分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湘西自然文化中的人性文化。《边城》让人那么真切的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读完后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论文将以《边城》中的湘西世
界作为出发点,从小说中的美与悲,写作来源以及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小说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文化;人性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汪曾祺在重读《边城》时认为这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怀的怀旧”,是怀旧或乡愁使沈从文先生写了《边城》;凌宇则认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初衷是欲让人认识湘西,同情湘西乃至认同湘西;也有人认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和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还有人认为《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一个如边城一样的桃源世界。我对先生笔下的湘西美景有着特殊的眷恋和好感,从他的散文化之风,如诗之风的小说中我可以读得出更多更美好,甚至更有意义的东西。
一、
一、《边城》中的“美”与“悲”
(一)《边城》 “美
《边城》对富有特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性美。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还有 元宵节的爆竹烟火、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与月下对歌、以及喜事丧葬等习俗的精彩描绘,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其淳朴的人性美主要是通过“边城”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来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
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人性”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二)《边城》的 “悲”
沈从文小说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悲剧类型,以这种观点来观照《边城》,可以看到其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的悲剧,二是生命的悲剧,三是人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