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蔡晓蔓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边城》可以看到沈从文
的内心世界,而本文正是从沈从文的内心世界、精神历程出发,探寻沈从文创作的特点,以《边城》为依据,总结沈从文创作的文学理想,对沈从文所提出的表现和歌颂“乡下人”的自然生命形式和自然人性给予肯定的评价。《边城》是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对《边城》的解读,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以及他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文学理想
沈从文曾在书上写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1】。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重在表达对乡土世界的热爱之情,他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把心中的理想世界塑造了出来,表达了他对乡土世界中这种人性的“善”和“美”的歌颂,而通过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让人们更加了解沈从文对生命的探究和信仰以及他对人生和生命形式的独特思考,进而通过对比,讽刺了都市文明精神的缺失,他想要以湘西原始古朴的人性和人生形式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建。《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中作者对所描绘的一切事物都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同时这些事物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理想,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本文从《边城》出发,具体的去描述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一、对边地湘西的表现与歌颂
第1页(共11页)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要建构的湘西世界的支柱,《边城》不是一部具有很戏剧性的近代小说结构的故事,而是一首关于生命境界的真实很理想化的诗。《边城》的故事
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展开的,清澈见底的河水,绿逼人的青葱的山,河边的吊脚楼,掩映在桃花李树的人家,这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地方,美丽的自然、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淳朴的人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子般的月、肥大的虎耳草等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感叹作者的文笔的同时,对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是感慨万分的。其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2】。这一段写出了边城远离尘嚣的平静、美丽以及独特的气息。“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
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2]。”在这里,沈从文写出了边城的宁静、清幽和秀丽,把一个原始的、古朴的边城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于这些环境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再现了湘西世界特有的清新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加上了一份特有的感情,一种淡淡的忧伤充斥其中。沈从文如此着力于对边城自然景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边城的自然美,就是想通过对
第2页(共11页)
边城自然美的刻画来赞颂边城世界里人们的心灵美,这是他文学理想的表现。
在《边城》中,作者除了对环境的描写外,还有对人情风俗的描写。作者的笔下,《边城》所刻画的湘西世界,政局靖平,秩序井然,当局保境安民,处置得法,买卖公平,和气生财。民情醇厚,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古风犹存。在《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
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2】。”由此可知,在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边城人民,由于受到自然民风的影响,一切显得还是那么淳朴,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生乐,人与山水相依和谐共处,这里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淳朴、憨厚,一切都是那么本真,生活在这里是如此的恬静自然。湘西世界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个淳朴的、健康的、优美的世外桃源。
二、对湘西边民美好人性和人生形式的肯定与歌颂
在《边城》这幅山水画卷中,翠翠是它的灵魂,翠翠是《边城》中作者要表达人性美的典型性人物,她温柔、可爱、淳朴、天真,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一个“美”的化身。 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鹿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人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之
第3页(共11页)
后, 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2]”。这段对翠翠的描写,把翠翠单纯善良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翠翠这种天真的美,就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的寄托。
翠翠渐渐地长大,端阳节的时候与傩送邂逅相遇,她慢慢的爱上了傩送,她的这种爱情干净而透明,不带任何功利性。
但是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这场纠结三角恋的开始,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天保为了让三个人都不再为难,决定从这段三角恋中退出,成全弟弟和翠翠,后来天保在外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心有愧疚,远走他乡。爷爷为了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在风雨交加之夜阖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继续摆弄着渡船,等待着摊送的回来。
翠翠天真善良,恬静自守,情窦初开之后,她像其他少女一样有着恋爱的情怀,她对爱情有渴望,她也想和俊美的摊送相好,但也仅仅是希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希望着,不管他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她就静静的等待着,谁也不清楚这个人到底回来是回来,还是不回来,只能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这个结局。每个人对《边城》的理解不同,感触不同,所
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期待的结果。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是真诚、纯洁、执着的。翠翠对待这种悲剧看似顺其自然,任他自然的来自然的去,实质在沉静的面庞下有一颗坚韧的心。翠翠与爷爷的情感也是感人的,它们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快乐的生活着。翠翠乖巧、活泼、温柔,给这个丧失唯一女儿的孤独的老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总之,翠翠由外到内展现生命本,是善的化身、美的化身。灵秀、乖觉、明慧、清纯,超凡脱俗,集天地、人性之灵性为一身――神性。这些所有的美好感情作者在翠翠的身上刻画的几近完美。我想,每一个读者读到最后的时候,都希望痴心等待的翠翠能盼到傩送回家的一天,都盼望美丽天真的翠翠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红盖头嫁给傩送的那一刻,我想这是所有人的期待。
第4页(共11页)
在《边城》中,作者刻画的其他人物也是道德典范,是沈从文神往的淳朴民风和正直朴素的人格的主要载体。《边城》中所描写的老船夫,他重义轻利、朴实无华,安贫乐道,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老船夫又是淳朴善良,勤劳坚强的人,他经受住了女儿女婿双双自杀的悲剧,仍旧怀着强烈的责任性在河上摆渡。五十年如一日的在船上摆渡,不管白天
黑夜、刮风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午龙舟,他都寂寞的守着渡船,他从不为自己多想,他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这种欲望是如此的淡然,在对待自己的孙女,老船夫也是疼爱有加,翠翠的母亲在爱的阻力下殉情了,其实老船夫是害怕的,当翠翠进入豆蔻年华开始对人事懵懂时,老船夫就对翠翠开始操心了,饱经风霜的老船夫不能看着孙女走上母亲的老路,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尽了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去相反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老船夫经受不住打击与世长辞了,留下了孤独的翠翠。这样的结局不免有点讽刺。但是在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所散发出来的“爱”与“善”。人在环境面前顺其自然,听从命运的人生态度正是沈从文对待悲剧的独特处理之处。
作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傩送是俊美、勇敢、自重,和气亲人、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感情的漩涡中,在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时,还提出了和哥哥公平竞争,替哥哥唱歌。为了和翠翠在一起,他是宁要渡船不要碾坊,后来兄长死后,他悲伤不已,只好撇下儿女私情,也驾舟出走,离开伤心地。傩送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夜半唱情歌,却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孤独的出走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顺顺和天保是《边城》中的另一种人物,他们虽受现代商业文明的熏陶,仍不失乡村好品性:重情守诺,仗义疏财,公平讲理。顺顺为人和气,大方,能够救人之急,老船夫去世后还帮着翠翠办理丧事。天保为人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船夫的小孙女,当他知道弟弟也爱着这个女孩后,他自知求爱无望,变很大度的想要成全弟弟,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死
第5页(共11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