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品词析句 情感共鸣 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1课时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板块一 古诗导入,引出课题 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人们常以月为象征,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呢?(出示课前预学单第4题第①题)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吟诵月亮的古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是故乡明》的题目也是出自一首古诗——《月夜忆舍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读古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生:从这首诗中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是的,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杜甫因战乱与家人分开,居无定所,月夜之时,他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本课的作者季羡林以“月是故乡明”为题写下这篇散文,也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板书课题)对于季羡林,你们了解多少呢?(出示课前预学单第4题第②题,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学者。字希逋、齐奘,山东清平康庄(今属临清)人。他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古文字,在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印文化关系史等领域颇有建树。在散文创作上亦有成绩,有回忆录《牛棚杂忆》《留德十年》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知往事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把不会认读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旖旎 瑞士 莱芒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燕园 点缀 师:有谁愿意读一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师:哪些字音是你觉得很容易读错的? 生:“徘徊”的“徊”不能读成“回”,“澄澈”的“澄”是后鼻音,“旖旎”两个字都是第三声。 生:“碧波万顷”的“顷”是第三声,与“倾听”的“倾”在字形和字音上都不一样。 生:“燕园”的“燕”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一声。 师:多音字需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读音,“燕”在什么情况下读第一声呢? 生:“燕”在表示古国名、地名或姓氏的时候读第一声。 师:看来你有认真查资料了解字义哟!那你们能判断出“燕”在下面这些词语中的读音吗? 活动一:将下面加点的多音字按要求归类。(填序号) ①海燕 ②燕乡愁教案国 ③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燕园 ⑤燕山月似钩 ⑥燕窝 1.读yān的有: ②④⑤ 。 2.读yàn的有: ①③⑥ 。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指生汇报并相机出示答案进行指导。) 师: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把上面的词语再读一遍。(同桌相互读)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指生汇报。)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C ) A.篝火(ɡōu) 万顷(qīnɡ) 浩渺(miǎo) B.祥瑞(ruì) 无垠(yín) 燕山(yàn) C.萌动(ménɡ) 巍峨(é) 徘徊(huái) 生:我的答案是C。A选项中“万顷”的“顷”读第三声qǐnɡ;B选项中“燕山”是一个地名,“燕”应该读第一声;C选项全部正确。 师:解题思路非常清晰。解决了生字词,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哪些往事和经历?试着概括出来。 3.默读课文,以“月”为线索,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夏天黄昏后: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__点篝火__、__摇知了__ (1)童年趣事 更晚的时候:__苇坑边望月__、__梦到月亮__ (2)成年经历——异乡望月(观月地点的变化): 济南→( 北京 )→( 济南 )→欧洲、非洲等地→( 北京 )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的童年趣事?(板书:童年趣事) 生:第2~4自然段。 师: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童年往事? 生:夏天黄昏后在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摇知了;更晚的时候,在苇坑边望月、梦到月亮。 师: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板书:成年经历) 生:第5~6自然段。 师:你能说出作者离开故乡后的观月地点的变化吗? 生:济南→北京→济南→欧洲、非洲等地→北京。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以“月”为线索,主要写了小时候在故乡的趣事以及成年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语言简洁,概括准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小时候在故乡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望月亮的趣事,(板书:数星星 点篝火 摇知了 望月亮)以及长大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但他始终忘不了的是故乡的那轮“小月亮”。 板块三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通过梳理课文内容,现在你对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一定有了新的理解,作者其实是通过写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师:说得很好!文中有一些直抒胸臆的句子,你们能到吗?请大家自读课文,到直接表达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的句子,画上横线。(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句子;教师巡视。) 师: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到了正确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对故乡月亮的喜爱的句子,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生齐读) 师:你们看,季羡林就是这么直接表达,直抒胸臆,一点儿都不隐藏。但是,这种直抒胸臆的句子所在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生:有的在段落的结尾,起总结作用。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季羡林心心念念的都是故乡的月亮。我们重点来读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童年时代的“我”在做这些趣事时,心情是怎样的? 活动二: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一想:童年时代的“我”在做这些趣事时,心情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的时候,除了完成上面的思维导图,还可以圈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并简单批注。(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经过自主和合作学习,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少收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成果。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第3自然段写夏天黄昏后“我”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情是很快乐的,用原文中的词语填写就是“乐此不疲”“盼望”。 师:是啊,这是多么有趣的经历啊!你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试想一下,在晴朗的夏夜,我们躺在场院里数星星,再点起一堆篝火,抱着古柳树摇知了,玩累了就躺下望天上的明月,多么惬意!谁来当当小作者,读出他此刻的快乐来?(指名读) 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夏夜快乐地玩耍的画面。故乡望月的记忆有多快乐,成年后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有多浓烈。还有哪个小组要分享? 生:我们小组关注的是第4自然段,作者望月亮、梦月亮,从“清光四溢、相映成趣、晶莹澄澈”这些词中感受到故乡的夏夜景很美,故乡的月亮也很美,以至于作者睡梦中也有月亮的影子,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喜悦、兴奋的。 师:是啊!多美的一幅画,就是这样美的月夜图才让年幼的作者心中诗兴萌动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美,读出思念。(生齐读)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师:伴着故乡的小月亮,作者度过了他快乐美好的童年时光。(板书:快乐美好)那时他是小孩,小月亮不仅是他的玩伴,更是留在他心中最深刻的记忆。成年之后的望月经历,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自然段,完成课中导学单活动三。 活动三: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想一想:成年之后的望月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还可以圈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并作简单批注。(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作者长大之后去了很多地方,既有国内的城市,也有国外,从“风光旖旎、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些地方的景很美,从“美妙绝伦”这个词可以看出这些地方的大月亮也很美,给作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其他地方的月亮呢? 生:通过对比说明在作者的心中,这些地方的大月亮都比不上家乡的小月亮。 师:这些美妙绝伦的大月亮虽然美,但是作者认为无论如何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文中还有哪里用到了对比? 生:朗润园的月亮也很美,但是作者总会想起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这里也用到了对比。 师:真不错!除了第5~6自然段,课文的其他部分还有用到对比吗? 生:我发现前面第3自然段也有用到对比:“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在作者的眼中,故乡的苇坑具有独特的韵味,这里也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师:你很善于发现!在作者的心中,故乡的一切都是好的。作者通过写自己见过的异地月景之多、异地月景之美,对比衬托出家乡的月景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之重,突出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板书:对比衬托) 师: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读到这样的称呼,你有什么感受? 生:“小月亮”这个称呼,是作者对家乡的月亮的昵称,就像长辈们亲切地叫我们的小名一样。“小月亮”凝聚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故乡的月亮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特别可爱。 师:在中华儿女心中,月亮就是团圆的象征。从离开故乡的那刻起,故乡的月亮就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牵挂,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思乡之情) 板块四 拓展延伸,链接古诗 师:中国人身上有着强烈的故土情结,尤其是那些年少离家的人,无论他们身处何方,始终心向故乡,古人亦是如此。你们课前搜集了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呢?请大家交流交流。(出示课前预学单第4题第③题) 生:我搜集的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生:我搜集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生继续交流) 师:思乡的古诗词有很多。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在小组内交流。 学习提示: A.朗读古诗词。 B.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C.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来分享一下? 生:我要分享的是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寄家书这样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刻画了诗人寄家书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细节,真实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师:是啊!古诗中饱含着深深的乡愁。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一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继续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笔下文字的韵味。(出示课后拓学单) 1.借助提示,自主阅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因此在很多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只在一旁相机点拨。 2.重视语文要素的落实。开头以诗句导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题目的含义,出课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受等,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注重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中国拥有灿烂的传统文化,而古代诗歌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关于月亮的诗句,课前预学安排学生搜集与思乡有关的诗词,并专门设置交流环节,让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感受诗歌之美,体会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乡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设计意图 诗歌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了解课文题目的出处,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基础生字词的能力,因而字词方面以学生预学为主,在课堂上只需稍作点拨巩固即可。 设计意图 在课文内容方面,让学生在预学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直抒胸臆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聚焦童年往事、成年经历两部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写作手法,在品读中感知对比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由课内到课外,提前做好资料搜集,带领学生多种形式展示思乡的古诗词。 | |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4-11-25 04:3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实时天气 2024-11-25 04:22:25发布
北京
-
温度:3℃~9℃
东北风
-
明天雨夹雪转多云
7 西北风
-
后天雨夹雪转多云
3 西北风
-
大后天晴
3 西南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