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25
乡愁教案
(总分42,考试时间9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
1. 教学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 王维《使至塞上》        B. 柳宗元《江雪》
C. 杜牧《泊秦淮》        D. 崔颢《黄鹤楼》
2. 某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以对自然界科学探索为主题的文章,下列不合适的是(  )。
A. 《化石吟》        B. 《紫藤萝瀑布》
C. 《看云识天气》        D. 《绿蝈蝈》
3. 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下列选项不合适的是(  )。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C.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4. 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 秋水不波行一舟        B. 梨花带雨雨沾衣
C. 银湖鱼跃数点星        D. 月明两岸雁声惊
5. 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 “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 “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 “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
6. 在九年级的一次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为孔子和孟子制作一个小档案,并收集孔子和孟子说过的成语或名言,下面学生收集的名言并非出自孔孟之口的是(  )。
A. 学不可以已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 在教学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莫泊桑以及其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代表作品,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麦琪的礼物》        B. 《羊脂球》
C. 《小公务员之死》        D. 《列夫·托尔斯泰》
8.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自己的父母,尊敬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无法达成一致,在思想上闹矛盾。这种情况下你们都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位教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
A. 解题导入法        B. 激活生活经验法
C. 情境导入法        D. 案例导入法
9.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 助读系统        B. 练习系统
C. 范文系统        D. 知识系统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掌握查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下列选项对于“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研所获得的资料以及课本都是原始资料
B. 相较于间接资料,原始资料的价值更大,更有说服力
C. 间接资料的信息庞杂,在应用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D. 间接材料在应用时不得改动,避免资料的损坏、失真
11. 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播放了一段腰鼓舞蹈,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自然地导入新课。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B. 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
C. 多媒体会占据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D. 多媒体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所弥补,激发学生兴趣
12. 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几道作业题:一、水
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二、把文中的几段唱词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三、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四、水上漂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下对这则作业的设计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B. 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
C. 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D. 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3.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得很真切。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师:很不错,哪位同学帮助解答?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师:很不错,那诗人借月抒发了什么情呢?生4: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师:很不错,还有问题吗?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根据以上教学实录,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运用谈话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C.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
D. 教师发挥好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并没有过多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4. 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生: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生:当然是缺点。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生:爱关过度。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生:臭美。(众生笑)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针对以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下评语不正确的是(  )。
A. 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答案
B. 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说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
C. 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
D. 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
15. 阅读《散步》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这篇优美的散文的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学生读课文)生1:这个作者真笨!师:哦?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被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全班鼓掌)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使他们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吗?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
学都想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生5: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对上述材料,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值得所有教师学习
B. 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C.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D. 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表面是围绕文本在进行讨论,实际上最后没有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只能说是课堂中没有意义的对话
2. 案例分析题
1. 阅读《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瑛的一首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试着来聆听心之音乐,欣赏心之舞蹈。(二)听读后赛读,初步感知师:听完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骄傲(自豪)。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读全诗,然后选出自己喜欢的章节读给大家听,尽可能把骄傲的情愫表现出来。(男生读自选章节;女生读自选章节;互评谁更优秀)女生:我认为我骄傲,我读得比男生有感情。(三)吟读,认识树的形象师:树,触目可及,极其平凡,这棵树凭什么骄傲呢?请同学们浏览全诗,思考:我骄傲,因为我是一棵……的树?从文中探寻答案。生:生长在中国大地上,从第一章节第一节看出。(读第一节)生: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从第一章节第二、三节看出。生:热爱生活,关爱人民,为人类造福,坚信明天更美好幸福,永远忠诚于人民,从第二章节可看出。(学生在读中答案,不知不觉地就分析了其中的字、
词、句)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对这棵树的认识,正因为——(回顾板书),所以它可以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四)品读,理解树的精神师:根据以上分析,这显然不是一棵简单的树了,它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呢?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这棵树象征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人。生:抒发了作者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品读中,再次分析关键的词句)师:那你知道有哪些像这棵树一样的人吗?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建设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冲破重重险阻,献身国防科技。生:汶川大地震中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临危不惧用自己的身躯顶住塌下的泥板,用自己的死换取学生的生。师: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我们看到了奉献,也看到了牺牲的精神。师:在对这棵树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再来齐读诗的5~12节。(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体验师:现在,我们试着给它写上第三部分,老师给大家一个开头:假如有一天,我死去,——请同学们接着写下去。提示:要能体现作者为人民服务,献身人民的精神;继续体现本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运用联想、想象的语言特。(师给足够的时间,可以小组交流后再全班投影展示)师:同学们写得真是不错,很多诗句可圈可点,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瑛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生:假如有一天我死去我便平静地倒在大地上……让我尽快地变成煤炭——沉积在
地下的乌黑的煤炭为的是将来献给人间纯洁的光,炽烈的热!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骄傲,一种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的自豪。师:诗人是一棵骄傲的树,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一棵正在沐浴阳光、吸取雨露、茁壮成长的树,而你们也必将长成一棵棵可做栋梁的参天大树。今天我期待你们!我相信,明天,将有更多的人来赞美你们!(六)布置作业1.朗读全诗,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2.阅读同时期其他诗人的现代诗歌,举办小小赛诗会;3.仿写自己喜欢的风格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问题: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