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乡愁》教学反思 篇1
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详细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局部,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习情况。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这样,可以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读,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理论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读并不是最正确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展了赏析。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详细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土、祖国的殷切思念。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老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意料的结果。
在赏析完毕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承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考虑题,使学生到达学以致用的效果。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鼓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老师,我一定会汲取各位老师们的精华,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乡愁》教学反思 篇2
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局部,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语文课上,老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表达这一主导地位,老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才能,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稳固。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稳固了学生比照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才能。
乡愁教学反思7
乡愁教案为之紧张而繁忙的青年老师职业技能比赛完毕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明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缺乏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构造、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重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非常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向,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根底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化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根底上,再引导同学们进展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泼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乡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