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当纪委书记
作者:***
来源:《公务员文萃》2014年第10期
        “难道是腐败手段越来越高明?”
        “央企的纪检监察不就是一个摆设吗?”这句话,陈伟听了好多年。
        陈伟1990年代后期进入央企纪检监察系统,今年已有10余年。他很坦诚,这么多年来他也觉得央企内部监督乏力,作为纪检组长很多时候力不从心。
        不过,作为央企内部特殊而又神秘的部门,它承担反腐重任,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陈伟在30岁那年成为一名国企纪检干部,他是全日制重点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纪检岗位他有点不情愿,一是因为他是理科生,二是长期以来,纪检监察部门在国企内部是个“养老”的地方,带有安置性、待遇性意味。
        回忆他当年的纪检同事,他总结说:“职级偏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很多是各部门不想要的人,但这些人参加革命工作早,级别很高。”陈伟后来成为纪检部门主任,职级为副处级,他手下10个人,4个是正处级,学历大都是初中、高中毕业,电脑都不会开。
        那时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内部很边缘,有些事也很荒唐。
        他记得有一个老上访户,每次到企业来上访,都翻很多政策,烂熟于心,企业纪委接访人员辩不过他。这名上访户的问题解决后,因其精通政策,企业又干脆把他调到纪检部门来,专门接待其他上访户。
        虽然如此,老一辈纪检干部刚正不阿的作风让陈伟十分钦佩。“很多都是老革命,经历过,思想正统,嫉恶如仇,对贪腐、走后门等现象容忍度很低。”陈伟说。
        但最近十年,陈伟的直观感受是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他说,90年代,国企分房不均、领导涨工资都是揭发检举内容,但现在,人们对一些较小的腐败行为很漠然。
        这个问题也让他感到困惑:“难道是随着经济发展,腐败手段越来越高明了?还是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小事不放在眼里?”
        “纪检监察部门主动发现的案件
        几乎没有”
        国企腐败的普遍性以及贪腐数额触目惊心,超出很多人想象。不管是石油系统窝案,还是对华润、中移动等国企高管的调查结果,都是如此。
        陈伟说,十八大前,人们对于国企纪检监察部门早已失去信心,有些问题反映了好多年,始终得不到落实,国企纪检也落下了不作为的名声。
        陈伟的亲身感受更为强烈。他在今年年初央企纪委书记大交换中,调到一家新公司,他发现:这家央企自成立以来,纪检部门收到的举报信为零。他当然不相信。“过去十几年,是我国基建项目大发展的时期,也是腐败严重发展的时期,但没有任何人举报,只能说明纪检监察失去了民心。”
        GDP快速提高,纪委书记们却越来越靠边儿站。陈伟的感受是,随着老一辈纪检干部陆续退休,纪检监察人员日益年轻化,那种革命情怀也都丧失了,国企纪委真正成了一个为人所诟病的摆设。
        高志凯曾任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他对国企纪委书记的印象是,整天在办公室看看报纸,看看纪委文件,有任务就出去說一说,主要是宣传教育。“而其他的人,整天忙得不得了,又是生产又是安全又是融资,纪委书记就是东看看西看看,腐败哪那么简单,腐败又不会在头上写出来。”
        高志凯认为,纪委书记调查缺乏合法的手段,不能侦听公司高管和员工的私人电话、私人,最终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面对一个一心要抓出腐败分子的纪委书记,腐败高管要么使用手段,将他排挤出局;要么施加影响,把他拖下泥沼,同流合污。
纪检组长
        陈伟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央企很多领导的工作是在8小时以外完成的,不在会议上说,也不写到文件里,纪检监察又不可能监督别人在8小时以外干了什么。
        另一方面,很多纪检监察人员是政工科出身,多年以后,陈伟才发现,想要有效地监督,纪检监察人员必须对所监督企业的经济业务有了解,是内行,同时又正直讲原则。“一些纪检干部连一栋楼是怎么盖起来的都不知道,招标程序也不清楚,怎么能够到腐败点呢?”
        调到这家大型央企后,陈伟领导的纪检部门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宣传、效能监察、监
督、查办案件。他们对收到的来信分拣、归类,线索比较明晰的举报,他们会先调查取证,若经查属实会作出相关处理。
        18年的纪检工作,陈伟总结,单靠纪检监察部门主动发现的案件几乎没有,线索都来自众举报,而且真正能查实的案子,也大多是因为内讧,“10个案子有9个是因为分赃不均”。此外,老婆或小三检举揭发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尽管国企纪委书记在企业管理层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但陈伟说,这也是最容易受到非议的岗位:查不出问题有人指责“不作为”;真要到处去查,就得罪人,会在众测评时被打叉,“基本上分数是最低的”。
        领导是“班长”,纪委书记只是“班委”
        中纪委要求,2014年5月1日起,113家央企纪委书记不再分管其他业务,专职反腐。
        但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纪委书记专职反腐,有利于集中精力,但恐怕尚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监察自己,又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很难做到对企业内部的种种不正之风完全中立,稍不留神就容易陷入到利害关系中去。”
        李锦认为,国企名义上是企业,管理模式仍具有浓重的行政彩——一把手说了算。纪委书记职级比董事长和总经理低半级,一个正职,一个是副职,纪委书记在企业中的话语权是显而易见的。
        陈伟深有体会。他说,这点在干部提拔任用及查办案件时尤为明显。
        他之前在一家老牌国企工作过,一把手要提拔一名干部,按常规到纪委书记那里询问情况。纪委书记表示,此人有些麻烦,这几年收到了十三四封关于他的举报信,建议暂缓提拔或者不提拔。没想到,一把手回答:一般能干的人脾气大,有个性,容易得罪人,有些信访也正常的。
        此人很快就被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但是一年之后,就因贪腐问题被调查,随后被公诉判刑。
        “领导是‘班长’,纪委书记只是‘班委’,胳膊拗不过大腿。”陈伟说,这样的后果是,久而久之企业里没人害怕纪检监察,只要和一把手搞好关系,就有了豁免权,腐败行为越来越明目张胆。
        新的纠结
        随着中共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特别是当王岐山被任命为中纪委书记时,陈伟的第一反应是:“纪检监察的春天来了。”他预感中纪委反腐要动真格了。
        “你要想打狼,必须比狼厉害,你得是个猎手。”陈伟知道王岐山是个厉害角。
        央企果然成为了此轮反腐的主战场。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不完全统计,自去年至今,已有14名央企高管被调查。此外,今年3月份,在中纪委最近的机构改革中,负责查办案件的纪检监察室扩充到12个,达历史最多。其中,专设第五纪检监察室,专司监督国资委及央企,这也是王岐山执掌中纪委后的创举。
        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系统深化“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视频会议上,强卫东表示,国资委将加快推动中央企业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向中央企业派驻纪检组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国资委约谈了31位央企纪委书记(纪检组长)。
        强卫东要求,央企纪委书记们要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建立健全签字背书、约谈、述职等制度,把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落实情况与领
导人员的薪酬管理、选拔任用等挂钩,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企业和部门,实行“一案双查”,实现压力逐级传递、责任层层落实,防止出现“灯下黑”。
        陈伟最直接的感受则是,纪委书记在企业内的话语权在加重。数日前,他所在的企业要提拔一名干部,他提出了暂缓提拔的建议,领导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另一方面,在大气候影响下,众举报积极性在提高。这家企业过去10年没有过一封举报信,而这半年时间,他已经收到了十多封。
        不过,陈伟也有些担心,纪检工作过于依赖中央政策的支持,缺乏制度化,恐怕难以长久。
        对此,中国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也认为,目前反腐的各个部门——纪检监察、监事会、审计以及职工监督,“各打各的仗,各吹各的号”,没有协作,很难持续。应该加快步伐拿出国企改革的方案,同时建立以纪检监察为核心的国家企业监管治理体系,向制度化反腐迈进。李锦乐观地认为,最迟在2015年,国家会出台国企反腐的相关细则。
        陈伟的另一个感受是,在反腐风暴之下,国企内部消极情绪严重,“为了不出事,宁肯
不办事”,“很多工作都停滞了”。李锦也介绍,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的利润考核指标已下调,把央企的利润指标从2013年的10%下调到2014年的5%,国企最新经济增长数字下降很明显。他认为,根本原因是央企欠账太多,另一方面与央企在反腐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也有关,国资委不得已调低利润指标。
        不过,对于陈伟个人来说,他仍有纠结之处。
        作为央企内部监督核心,他一直渴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现本企业的违法违纪现象;但在面对外界时,他又希望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身在这个企业,我有企业荣誉感,宁可关起门来自己狠狠打,也不想交给司法机关处理,不想让别的兄弟企业看笑话。”
        因此,18年纪检监察工作,通过陈伟的手将所在企业的贪腐人员移送司法机关的,“从来没有”。陈伟说,他总是希望让惩治最小化,能不判刑就不判刑,能少判就少判。
        他也明白这与纪检监察原则是相违背的。“但完全按照条条框框,铁面无私,我可能都干不了这么多年,毕竟曾经都是同事。”
        新形势下,他的工作方式不再奏效了。几个月前,一位领导因违纪被人举报,查实后,集团党委给了一个象征性的党内警告处分,上报到中纪委后被否决了,“说处理得轻了,必须重新处理”。
        “以前绝不会主动往检察机关送,但现在我犹豫了,”他说,“可是如果送多了,把人得罪遍了,我在这里还能干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