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散文
关于“散文阅读”的要求为: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散文阅读综合
【考点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特点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茅盾的《白杨礼赞》。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的说理,直接发表议论。
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
如: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4.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格的整体。
散文的线索主要有:
(1)以感情为线索,如:《往事依依》;
(2)以事物为线索,如:《枣核》;
(3)以人物为线索,如:《信客》;
(4)以景物为线索,如:《巴东三峡》;
(5)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抒情句为线索,如:《安塞腰鼓》;
5.散文层次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划分;
(2)按地点的变换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按两个地点来划分);
(3)按描述内容的不同划分(如:《春》一文按“盼春、绘春、赞春”可分为三个部分);
(4)按情感的变化划分(如:《蝉》一文按“不喜欢蝉﹣﹣理解蝉﹣﹣赞颂蝉”分为三个部分);
(5)按文章的总分总写作结构划分;
(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大多用于表达感悟与哲理的散文)。
6.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侧面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
7.散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散文阅读(1)描写在散文中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用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人物描写主要考查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抒情在散文中的作用
这方面往往不单独出题,一般和词语表达结合起来考查,答题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议论在散文中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一般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者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技巧】
参照“记叙文阅读综合”中的方法技巧。
知识点一、散文
1.(2022•沙坡头区校级三模)现代文阅读。
听见春分
苏沧桑
①暮光消失后,夜雨将山后浦村裹进怀里。隔墙的老庙突然传来“咚”的一记鼓声。
②父亲走在前面,领我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看见一场春雨的足迹在石板路上闪闪发亮。苔痕缀满石缝,春草在寂静中生长,这条青翠欲滴的小路,是故乡留给我的入口。春分,“元鸟至,雷乃发声,始电”。燕子回巢,我回乡看望父母。在越来越密的鼓声和雨声里,我听见故乡万物生长,后山的梨花开了,河边的油菜花豌豆花开了,春茶抽芽,稻秧刚刚播下,雨传送过来一阵阵隐秘的香气,大地沉入了夜的深呼吸……
③我还听见时间深处传来男女老少簪花喝酒、踏青赏景的欢声笑语,听见纸鸢在天空呼啸,上面写着希望天上的神能看到的一个个祝福。
④回忆踏着鼓声蔓延到故乡的原点。一座很小的庙,一盏瓦数很低的电灯,一张旧桌,四五张矮凳,一个热水瓶,一个剃着平头、面相端庄的中年鼓词人,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年听众。热水瓶的影子投在墙上,唱词人的影子也投在墙上。扁鼓,牛筋琴,唱本,鼓签,快板,是他的全部行当,生、旦、净、末、丑的悲欢均由他一人承担。
⑤故乡的春分之夜,仿佛来自古代。
⑥父亲说,自古春分时节也是祭祀的时节。山后浦村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村里人就凑份子请唱词人来唱。唱前,先击鼓“打头通”,然后再唱正本,有神话,有断案的也有历史的世情的,有的一本唱一夜,有的唱两三夜。
⑦今天大概是庙神寿日。老人们坐在昏暗的灯影里,似睡非睡,唱词人沉浸在他一个人的世界里。古老的腔调,在夜中盛放、枯萎。我忽然想,他不是唱给人听,而是唱给神听。”
⑧父亲说,记得吗?我们家从镇上搬过来时,也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过词,多热闹啊,庙里坐满了人,老老小小像一家人。现在没人听了,只有几个老人家会去,有时就只有一个人,那个管庙的人。
⑨父亲说,你大概忘记了。
⑩不是大概,是完全,彻底。如同我每次回家,在小镇边缘鳞次栉比的新建楼间,怎么都不到山后浦村的入口,那个曾经青翠欲滴的入口。此时此刻,一座老庙,一段唱词,成了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将我带进了一些记......蒙蒙细雨酒下温柔,亲吻着老树的嫩芽,呼唤出花芭的美梦,头顶着落花,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
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
出故乡的模样。掌灯了,小庙里挤满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一双双眼睛闪耀着星星的光芒,也照亮了年轻的唱词人,那时,他唱给神听,更是唱给人听。木门吱呀,推开山间的晨雾,也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⑪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时光呼啸着迎面而来,我在春分复活的记忆,像春夜的鼓词声,将又一次与我背道而驰。交通的便利,让我们误以为故乡近在咫尺,其实,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远去。
⑫“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多年后,当我再一次穿过春分的夜晚,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还会有一段鼓词在等我吗?不知道会是谁陪我,一起用目光捡起满地的雨水,或月光。
(选自《24节气、24种记忆里的声音》,有删减)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听见春分”为题有什么好处。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话。
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
出故乡的模样。
(3)第⑪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蒌的鼓词声。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中“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一句的理解。
(5)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6)你的身边有美好而渐渐消逝的让人怀念与留恋的民俗吗?请你简要说一说。
2.(2022春•兴化市期末)阅读王优《香樟树上的母亲》,完成问题。
①73岁的母亲爬上高高的香樟树,骑坐在树杈上,隐身在浓荫里,左手抓牢枝干,右手抡起,叶咔几刀,小孩手腕粗的枝桠“嚓”的一声掉下。
②这样的壮举,于母亲,不过家常便饭。
③“看到妈爬那么高,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太吓人了!”外出务工多年的,早已腿僵脚硬,别说爬
树,就是爬坡,一会儿就会气喘吁吁。而母亲,银发苍苍,干筋瘦骨,能挑能背,爬坡上坎,游刃有余。目睹母亲的英雄壮举,惊骇不已,过年时,说起这件事,仍心有余悸,我们也不停地责怪母亲。“看把你们吓的,多大点事呢,你们不在家,一年四季,我要柴烧,哪回不是这么做的,柏树枝桠密,梯子似的,一梯梯爬上去,抓紧了,再一梯梯剃下来就成。”母亲对我们的指责有些不屑。
④母亲属马,今年七十有三。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乡的坡坡坎坎,早已让这匹老马骨瘦如柴,蹄疲鬓衰。古稀之年,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一生的操劳,“勤”字早已深入骨髓,劳作变得如呼吸一般自然。
⑤暑假里,曾兴冲冲地去帮母亲收割稻谷。清晨的田野,寂静空旷。抬眼望去,农田着装整齐,颜统一,黄橙橙的,一片又一片。偶有一两块田,荒芜着,长满野草,寂寞尴尬。我刚割了几个禾把子,便觉田里的小飞虫扑脸,痒得难受;禾叶锯子似的,将手臂腿杆拉出一道道口子;手已发红起泡,疼得拿不稳镰刀了;埋下去眼涩胸闷,头胀腰酸,口渴心烦。母亲弯着身子,割稻,放稻,割稻,放稻,镰刀割断稻子的嚓嚓声明快而有节奏。很快,满满的稻田便被母亲割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⑥在炽烈的阳光下,我七十多岁的老母,全身湿透,脸上的沟沟壑壑里全是汗,灰白的头发,一绺一绺地粘在额上,弓着腰,以与地面平行的姿势,背着刚打下来的一百多斤稻谷,一步一步,嗨哧嗨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