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根据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的交流及考试时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发现阅读人人会读,但要得到高分却不易,究其原因,发现很多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甚至是一些看似生活中的人之常情,可学生偏偏就是把握不住,理解出现偏颇。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还有些学生是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住作者及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但在组织语言回答具体问题时,却答不在点上,住不住关键得分点,导致失分严重。由此可见,在阅读中技巧运用与情感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1.情感体验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途径。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散文阅读人生的有益启示。
首先要陶冶学生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融情于文“的阅读习惯。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和思考”。“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验和体悟。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