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我伸
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
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
    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
    ⑦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
    ⑧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
    ⑨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取材于《散文》2016年第5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
B. 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C. 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
D. 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E. 本文按照行踪顺序写了自己从古道关隘到梅关另一侧的石台的见闻感受,综合运用了描写
、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文章第⑥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二段画线的文字。   
(4)文章第⑦段写到“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D,E
(2)①用此二人的诗歌形成对比,面对同样的梅岭古道,文天祥和伯颜心境通异,情感一悲一欢,前者不愿归去,后者傲慢前行。②梅岭古道的来去进出都是命运的浮沉,用二人的诗说明“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这一观点。
(3)①想象,由眼前斧凿痕想象古人开凿石阶的画面,写出道路开辟之艰难;②对比,用开凿之艰难与经过上千年的踩踏不成形状形成对比,突出此地历史之久远,地理位置之紧要;③比拟,小草不可一世的茂盛突显此地的荒芜,衬托出人世的沧桑变化;④和后文“被人南迁的第一站”“数不清的杰出人物”呼应,反映人世的浮沉与作者深深的唱叹。
(4)①一旦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就会发现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②古时候穿过梅岭古道就是戴罪之躯的流放之地,是边缘之地;而今,岭南已成中心之一,是当代中国很多南迁之人的寻梦之地。 
【解析】【分析】(1)A项,“亲眼看到了……茂盛的梅花”错误,无中生有,作者没有亲眼看到茂盛的梅花;B项,“从梅岭古道开始”错误,应是从“珠玑巷”开始;C项,“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错误,本质的原因应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故选DE。
(2)据文中“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而作者的观点是段首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目的是通过运用二人的诗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从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3)句中“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是想象,写出道路开辟之艰难;“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和开辟的艰辛对比,突出此地历史之久远,地理位置之紧要;“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衬托出人世的沧桑变化;然后分析和后文的关系,后文是“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在这
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此文段与之呼应。
(4)此题答题时注意抓住关键词“超越眼前的这一切”“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以及后文“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DE;
⑵ ①用此二人的诗歌形成对比,面对同样的梅岭古道,文天祥和伯颜心境通异,情感一悲一欢,前者不愿归去,后者傲慢前行。②梅岭古道的来去进出都是命运的浮沉,用二人的诗说明“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这一观点。
⑶ ①想象,由眼前斧凿痕想象古人开凿石阶的画面,写出道路开辟之艰难;②对比,用开凿之艰难与经过上千年的踩踏不成形状形成对比,突出此地历史之久远,地理位置之紧要;③比拟,小草不可一世的茂盛突显此地的荒芜,衬托出人世的沧桑变化;④和后文“被人南迁的第一站”“数不清的杰出人物”呼应,反映人世的浮沉与作者深深的唱叹。
⑷ ①一旦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就会发现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②古时候穿过梅岭古
道就是戴罪之躯的流放之地,是边缘之地;而今,岭南已成中心之一,是当代中国很多南迁之人的寻梦之地。
【点评】⑴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内容综合赏析能力,要注意对文本的全面理解。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要读题目,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来理解文本内容;二要读作者和背景,弄清作者写作文本的感情基调;三要抓文本的重点句段,来全面理解文本,推出文本的中心思想。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引用手法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文段的主要内容。做此题,一要了解引用在文章中的常见的作用;二要弄清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来组织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语句的重点词,要注意结合文本的段落来理解。理解语句的重点词,一要看重点词的特点,二要看句子所在的位置,结合原文的信息来组织答案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注意要学会抓文本的关键句段。做题时,先要阅读文本,弄清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出关键词句,来组织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散文阅读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