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ntegration跨文化四阶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出国工作和生活的人快速增长。面对异国文化,很多人会出现不适应状况。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适应状况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文化休克期、恢复期和适应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时,人们首先会对接触到的事物产生新鲜感,但之后不适感开始出现。由于文化与语言迥异,适应环境困难,很多人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沮丧感、寂寞感,还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产生抑郁,这是文化适应中的危机阶段。
目前,来华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攀升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教育部官方统计显示,2016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超过44万,比2015年增长11.35%。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要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要达到15万人,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更加均衡合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来华留学生身份呈现多元化趋势。
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的留学生,由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习惯、语言能
力、出国经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沮丧与情绪不佳等状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在华出现文化休克的状况,对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来华留学生适应障碍的具体表现
刚到中国的留学生常常感到一切都很陌生,再加上语言障碍,往往不太适应。之后,他们渐渐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了解,觉得中国人很热情,语言水平也大有提高,但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在中国是“老外”,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环境。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障碍的具体表现如下:
语言文化适应性障碍。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首先遇到的是汉字困难。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绝大部分留学生在来华初期对汉字产生了畏难和排斥情绪。汉字笔画复杂,笔顺规则繁多,汉字部件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汉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会对学习产生干扰,这些都成为留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同样,语音方面的困难也不小。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方言跟普通话发音有很大不同。留学生在旅游时会发现,北京话中的儿化音很多。当听到一个人说“今儿我在前门儿遛弯儿,遇到一个人儿碰瓷儿”,中国人就会心一笑,留学生
却不知所云。南方有些地区“shi”和“si”不分,或者“l”和“n”不分,也会给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蓝瘦香菇”就是一些来华留学生搞不清的梗。
社会文化适应性障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在国内已经被许多学者重视。调查显示,外国人在华最不适应的是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服务态度、隐私等带来的困扰。尽管不排队、大声说话、不注意卫生的中国人很少,但仍给人留下糟糕的印象。外国人跟中国人交朋友的方式不同,很多留学生不了解客套和真实情感的差别。中国人吃饭时抢着买单,为了餐桌的座次你推我让,见面时热情寒暄,拒绝别人比较委婉等,往往令留学生不知所措,甚至产生误解。
解决来华留学生适应问题应多措并举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来华留学生能够听得懂普通话,但对当地人的口音理解起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中国教师给他们介绍本地方言,使其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当地社会环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掌握现代通信软件非常重要,建议向来华留学生推荐中国人常用的社交软件,如、微博等,方便他们与朋友和老师联系,熟悉常用的网络语言,拉近与中国年轻人的距离,在中国到归属感。
蓝瘦香菇是什么意思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在生活环境方面适应性最差。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环境、空气、交通等方面的治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需要来华留学生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尽快接受并融入当地生活。提高来华留学生与大众媒体的接触程度,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及文化适应性。我们要鼓励来华留学生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增强对中国的了解,适应中国的生活。
鉴于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性差异较大,建议完善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帮扶机制,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增强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同时,鼓励来华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文化差异,增强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提高文化适应水平。
由于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学生快速增加,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来华留学生更多照顾,考虑他们的宗教习俗,设置风味餐厅,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及饮食禁忌。当然,来华留学生也要对自身进行约束,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儒家文化,了解当今中国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不断吸取其营养和精华,进一步增强跨文化适应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