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后一课》有感
读《最后一课》有感
  那是场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那场战争以法国战败,“亚尔萨斯”被占领完毕。但更悲惨的是,这里的人将不能再学习他们的母语—法语,被迫转向学习德语。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哈迈尔先生坚持引领学生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
  在这堂课上,哈迈尔先生说了这样的两句话:"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法语;但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他好好的保住它的语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钥匙"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虽然他们的国家战败了,但是只要他们的民族精神—国家的灵魂依然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倒!
  教室里十分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响,那是他们上的最后一节习字课。在老师的带着下,那些学生们在纸上一遍遍写着“法兰西*亚尔萨斯”那种丧失家乡的痛苦在他们身体里蔓延着,他们清楚的明白,再过几分钟他们就再不能上法文课了。也许这是有生之年的最后几分钟了!他们集中所有注意力,拼尽全身力气也要写好这伟大的七个字。
  当霍塞老人捧着一本厚厚的拼音入门词典,用发颤的声音领读拼音时,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着他们的祖国,爱着他们的语言——法语。
  在那天之后,在这所学校里,那个庭院,那个教室里的座椅板凳,乃至那颗哈迈尔先生亲手种的胡桃树这些也许根本不会发生改变,而唯一变的只有那堂刻在学生心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正因为那堂法语课,让学生永远忘不了法文,永远铭记"法兰西万岁"让深深的爱国情怀,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永远溶□们骨子里。
  当哈迈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作为一个不由想要高呼一句"中国万岁"因为我们祖国,我们民族也有过被列强侵略的悲哀历史,但伟大的中华儿女从未屈服,我们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终于将列强赶出中国获得独立与解放!我们的伟大成就不正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我们是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吗?
  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未来的接班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励志修德,勤奋学习,做名优秀的四好少年。
  在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读了这篇发人深思的好文章,让我们明白了这个有表及里的道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读书的愉悦,我走进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短文拜读之初,我感悟到哲学家的用心良苦及他对学生们的一份期待。掩卷沉思,哲学家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领悟到如何除去心灵的杂草。那碧绿的麦田仿佛蕴含着无数的哲理。
  面对那碧绿的麦田,我发出无尽的感慨。哲学家是在用灵魂去塑造学生的人生,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哲学家用他睿智的理念引导学生去探讨人生的奥秘。好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哲学家!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形。那是上二年级时,课堂上我溜号了。语文老师突然停顿讲课,班级里鸦雀无声,好似空气一下子凝固了,只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我缓过神来,看见老师站在我桌旁,老师的眼神了带着责备、埋怨、还有几分愤怒。我马上集中精神。老师注视了我半分钟后,又继续讲课。老师没有批评我,但我不敢再溜号了。
  这篇寓意深刻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个由表及里的道理,教我们如何除去心中的杂草。我想它会伴随我一生,作为滋润我心灵的雨露……
  最近,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读几遍。
  我翻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起来,声情并茂,有声有。就这样,我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一篇课文读下来,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觉中思绪万千。
最后一刻
  啊!他们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他们是多么的悲伤、痛楚。他们在国家和平时,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当国家遭到压迫时才觉悟。晚了吗?晚了,国家已被侵 略。懊悔了吗?懊悔了,在国家遭难时懊悔了。懂了吗?懂了,在国家灭亡是懂了。为什么!难道每个人只有在危难紧急时刻才知道努力吗?
  我 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国力强盛。可这不代表每个人都在奋斗、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恳恳地努力着?大多数人都在不学无术,为自身 利益着想!再想想20世纪初的中国,遭受危机。当时是有一些卖国贼、汉奸,不以国家为重、民族为重,丧尽天良。但当时有那么多积极努力、热爱祖国! 虽然没有现在的优越条件,但他们有着梅花般的骨气,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以国家为 重,以人民幸福为重。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方说我,每次周末作业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紧地补,懊悔自己为什么不早一些写?可事已发生,只好熬夜加班。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懊悔?
  难道你想和《最后一课》中的人们一样?难道你是等着时发奋学习?难道你是想等着危难时刻再悔过?
  虽然孔子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试想在危急时刻时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等待岁寒来而不凋,而应该时时刻刻保持青绿,这样才是明智的。
  叶子凋零了,会落在树根旁,因为那儿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题记
  语言。Languagee有着特别的含义,像一条纽带,从出生就将我们和民族和祖国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课》就是这样的纽带即将断裂时,一个无奈的爱国者真实情感的艺术写照。
  《最后一课》内容简单,一目了然,但却让人读了忍不住再读一遍。字字触目,句句惊心。内容大致就是法国沦陷后,学校制止再教法语前的最后一堂课所演绎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禁教法语,仅四个字,却意欲阻断一个国家的文化、智慧和民族情感。这是要从精神上使人们屈服的一种标志。好比用一把剪刀剪断了纽带。用法术吸去了灵魂,一个国家的灵魂!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寄托品,灵魂的寄托品。语言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
是人生这一棵树的根,是民族这一颗树的根,是国家这一棵树的根!没有人可以阻止根的生长。
  中国的过去和法国一样,令人同情,令人心碎。而今,中国早已在一片血泊中重新站立起来了,她用血的教训深沉地告诉了我们"勿忘国耻".是的,勿忘曾经失去语言的悲哀。于是,我开始更刻苦地学习汉语,学习我的母语,留住我的根。
  但真正让我失望的并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吗?如今,过多的学生开始重视外语,忽略了母语,仿佛"A,B,C,D"永远要比"一,二,三,四"高上一等,它们真的更华美,更圆润,更洋气吗?汉语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英语会将我们的母语替代?我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