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诗歌中的唯美主义
著名植物学家!
一、唯美主义
劳伦斯:“人类的灵魂需要真正的美。” 人性有对美的需要和追求,以及对美的感受。
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出现了一批“唯美”之士,他们唯美而感受、唯美而创作、唯美而发抒、唯美而生活,他们共同的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倡导唯美并不等于完全无视人间沧桑,不关心社会进步,相反,许多唯美主义者都有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莫里斯极力播扬社会主义,向往一个没有阶级和等级制度的世界;拉斯金向往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王尔德向往一个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的世界。这些源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和感受,希望通过艺术净化人的心灵,达到他们所理解的社会道德;他们的理想世界,是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来实现的。
二、王尔德
奥斯卡·王尔德于1854年出生于爱尔兰,一生除了游历,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伦敦,1900年在巴黎去世,是英国19世纪末期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批评家和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
历史上没有几位艺术家像王尔德一样生前和死后都获得如此多的赞誉以及与赞誉一样多的诋毁和骂名。他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惊心动魄的怪诞悲喜剧。博尔赫斯评价王尔德,“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
20岁出头,他就以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等特点在伦敦社交界有了名气,一些杂志甚至刊登着讽刺他的文章。在40岁前后的那几年,他的每一部戏剧作品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曾有一个时期,伦敦的舞台上竟同时上演着他的三部作品。1895年年初,王尔德的两部名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在伦敦相继首演,得到了观众及评论家的双重肯定,王尔德因此达到了人生及艺术的巅峰。因为过早的成功使他过于傲慢,放浪形骸。他时时都在自己身边聚集一大地位和趣味相当的青年,就像《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描写那样,日夜享乐,过着一种奢靡放纵的生活。跟波西相识后,为了满足这位小情人,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两人出现的地方,不论食物、衣服、装饰品,都是买最豪华的。根据在《自深深处》里王尔德
的说法,他们出外游玩,三个月的花费已经达到了1300多英镑,在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字。
可短短一个月后,他就卷入了官司。昆斯伯理侯爵发现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也就是“波西”)与王尔德交往长达四年而控告王尔德,说他是好男的“鸡奸者”。这位同性恋人与自己暴虐的父亲长期不和,矛盾不断,于是鼓动王尔德上诉,控告自己的父亲诽谤,结果王尔德不仅败诉,还被反告,因“同其他男子发生有伤风化的肉体关系”而被捕,被判有罪,在监狱服了两年苦役。他一下子从风光无限的人生赢家变为身败名裂的阶下囚。
在服刑期间,王尔德还经历了丧母、破产、离婚等打击。他的妻子康斯坦斯与两个孩子改姓为荷兰德,移居意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学界的大多数朋友都对他避之不及,只有寥寥数人如萧伯纳仍挺身维护他。1900年王尔德在好友罗伯特.“罗比”·罗斯(Robert 'Robbie' Ross)帮助下改信天主教。同年11月30日因病于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Hôtel d’Alsace)去世,享年46岁,死时只有罗比与另一朋友陪伴。
王尔德的生命中上演了太多的悲剧,因为华丽,因为脆弱,因为他对于美的追求近乎苛刻,对于爱的需求近于完美。他无可自拔地爱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人称之为滥情。而他不同寻
常地给自己的滥情染上了真挚的彩,甚而显得凄美,动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唯美主义的文学风格。王尔德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对现实容易视而不见,他只想用知识和美、鲜花和掌声装点修饰自己的生活。
“1878 年王尔德以一首长诗‘拉凡纳’获牛津大学‘牛迪迦’奖,从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20 年后,作为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作家,他匿名发表了长诗《里丁监狱的歌谣》,为其创作生涯画上了句号。”以诗歌创作开始,又以其为结束,足以见诗歌在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用。王尔德一生共总写了七十多首诗歌。除了几首宗教诗与篇幅较长的叙事诗, 如《里丁监狱的歌谣》,其余都是抒情诗。如果说他的小说与剧本里描绘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那么他的诗歌则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情歌赞。在王尔德诗歌中到处可以看见英国诗歌的传统,诗歌的主题也同样沿袭英国诗歌的传统,可以看见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济慈、丁尼生、阿偌德、斯温伯恩以及拉斐尔前派的踪迹。
(三座与王尔德有关的碑)1998年11月30日,王尔德雕像在伦敦揭幕。雕像标题为“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同时刻有王尔德常被引用的语录:“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三、结合作品赏析王尔德诗歌中的唯美主义
1.诗歌中的爱情意向
    爱情是诗歌亘古不变的主题。王尔德诗歌中也不乏涉及爱情的作品,只是爱情常常与审美合而为一。爱情是甜蜜的,但是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短歌》以牧歌的形式写成,抒情者献给他心爱的姑娘的“一环金戒和乳白的鸽子”。“金戒”暗示海枯石烂不变的爱,“白鸽”象征爱得纯洁,同时传达了初恋的意味。与“白鸽”相映衬的是“象牙的屋”,它是青年想象中的“闺房”,完全由玫瑰建就。“还有一根编的粗绳,挂在树上是吊你的爱情”与后边“为你栽下了香桃和茉莉,留给我的是痛苦和柏树”前后照应。
    爱情诗集《小夜曲》依据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希腊美女海伦的故事而写,但是诗歌把海伦变成男人所钟情的任何一位美女,也把帕里斯转换成普通的抒情者。抒情者想把他心爱的人带走的强烈愿望,变成了想把“生命和欢乐的皇后”永远享有的希望。诗歌使读者的内心充满一睹理想美的愿望。诗歌还刻意追求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感应”以及读者与词语之间的“感应”。 “白皙的手”、“闪烁的船头”与“银沙砾”之间在视觉意象上有很大差距,然而,三
个描绘光的同一个特点的形容词把三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统一于一个感觉,从而使诗歌的意义产生于吟咏小夜曲的过程,而不在于读诗的结果。帕里斯诱拐海伦这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美的感觉。
    《又苦又甜的爱》诗行长而节奏慢,苦和甜的味道时而分,时而合,时而对照,时而并置,与题目吻合。题目中的“bitter-sweet”双关,既指抒情者所体验的爱情的滋味,又指一种植物,它的另一种名称为“千年不变心”,象征抒情者爱的永恒。长长地诗行读起来如泉流,倾泻曲折,意境风雅清绮。抒情者是一位诗人,爱和美远远高于文学创作,也可以说文学创作是为了爱与美而存在的。
    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王尔德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所升华出来的审美经验和对不糅合任何利害关系的美的追求和感受,也正是这一境界,使王尔德的个人生活从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等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所在。
    2.借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或人物来显现语言艺术的形式带来的快乐。
    《伊底斯的副歌》讲述的并不是雷斯国王蒂留斯的儿子伊底斯被其母杀死并用其肉餐其父的故事,而只是借用故事中雅典公主菲洛梅拉被变为一只夜莺不停地唱着歌,把古希腊神话中许多故事串在一起。诗中大量地运用神的和女神的名字、人名、地名,频频把古典神话与英国农村的景进行参照和比较,许多名称只是用来产生节奏、声响或速率的效果,或者说是在“刻意地……寻新的感觉”,而不是为了意义的参照。语言使用成了体验、成了感受,语言使用的过程也成了审美的过程。
    《厄洛斯的花园》同样把古典的希腊神话和牧歌移植到英格兰,花园里开放的是英格兰常见的花草,鸣叫的是英格兰常见的鸟。此外,王尔德还特意赞颂了这片土地造就的诗人:乔叟、斯宾塞、济慈、莫里斯、罗瑟蒂、斯温伯恩等,赞颂他们给英格兰带来了美。他还称自己为“最后的恩底弥翁”,意欲像济慈一样把美洒向人间。王尔德在这首诗里同样关心人的感官的敏感性,关心人的感官的进步。他深深地意识到工业社会和经济统治给人的感官造就的压抑和桎梏。他想通过诗歌、通过诗歌语言磨砺给人的感官的敏感性,唤醒人美的天性。
    《喀尔弥德斯》是一首叙事长诗,情节取自古希腊讽刺作家琉善的杂文《速写集》,讲述一位对爱神阿芙洛狄特的崇拜者损毁了普拉克斯泰勒斯城的女神雕像的故事。王尔德在他的
诗中把爱情女神阿芙洛狄特改为智慧和处女女神雅典娜,使故事情节更为匪夷所思。王尔德从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取人物喀尔弥德斯,让一位年轻英俊的青年与苏格拉底式的理智和节欲进行对话。然而,喀尔弥德斯的形象却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英国19世纪80~90年代的纨绔子弟。纨绔(dandyism),不仅是王尔德等“颓废派”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也同样是“唯美”艺术风格的重要特点。
    《斯芬克斯》是王尔德在诗歌语言的亲和力以及诗歌结构上的尝试。诗中提到的神话故事或典故,涉及《圣经》、古希腊神话、古埃及神话、古代叙利亚神话等,然而这些神话或典故并不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意义或思想,而只是为了达到声音的某种效果。诗行采用双行体,格律为英诗传统的抑扬格,但音步却是非传统的八音步,押韵也是错综复杂。词汇的运用上,有的是精心选择,有的却是在诗人创作是偶然出现在脑海里,有许多外来语和王尔德自己臆造的词仅仅为了技巧的缘故而采用。
    这首诗的主题是探索语言在诗歌里如何对传统语言模式进行颠覆,诗歌如何通过语言完成自身的完美形式。这首诗再次印证了他对诗歌形式的探索的渴望与冒险,反映了他所谓的艺术从来不表达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这一信念,体现了他艺术在自身得到完善这一宗旨。《斯
芬克斯》的隐喻力量,在于语言通过自身的参照性揭示语言的秘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
    3.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相结合
    1895年5月,王尔德以“有伤道德风化”罪被判监禁劳役两年。王尔德两年的劳役基本上都是在里丁监狱里度过的。出狱后,王尔德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里丁监狱的歌谣》
《里丁监狱的歌谣》以1896 年因醉酒而杀死自己妻子的Charles Thomas Wooldridge被执以绞刑为创作原型,通过“我”的所看、所感,表现出当时监狱中人们的凄惨的生活状况、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诗中他不再认为人生都是快乐、美好的,而得出了痛苦是生活的永恒规律的悲观结论,采用唯美主义的形式创作,描述了一个靠近现实主义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了英国传统的民谣体格式创作,全诗共654 行,严格的遵循着六行一节,偶行押韵的形式,结构精巧缜密、文笔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浑然一体。这首诗还运用了诗句、词语、押韵的重复。“词语的重复和押韵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节奏感,正是语言尤其诗歌语
言的重要审美特点。王尔德着意于具有能指功能的词语的自我参照层面,在监狱那种单调无聊和绝望的心理中把玩词语的语音特征,从而达到心理内容向审美快乐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