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202X年份语文公布课教案
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到达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四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四年级语文教案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情。
2、 知道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进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知道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知道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知道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掌控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知道的。
4、知道前两句。
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知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知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续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峻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势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知道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屡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何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由于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可以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进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致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聆听,发觉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知道“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遭到农家热情接待)
2、读后两句,体会心情。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觉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诵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觉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浏览。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显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特殊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杰出。
六、布置作业
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2、背诵第5课
四年级语文教案2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自学生字,知道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知道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思想品行。
教学进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作为当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小女孩之间会产生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爱好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后交换: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些什么?
3.理清线索: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过几次相遇?让学生出有关语句说说,几次相遇有何不同?(越来越靠近,由偶然相遇的路人成为忘年交的朋友。)教师相机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品
学习第一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学生圈画描写爱因斯坦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a.读出爱因斯坦的语句。
B.这些语句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什么品质?为何?
c.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
3.各组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情形。投影仪相机出示有关语句,练读悟写。
4.这一段还写了谁?(小女孩及其父亲)引导学生读出有关语句。
教师引导:你觉得这些语句应怎样读。(让学生读中感悟出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小女孩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称赞,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学习第二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设问:第二天小女孩遇到的爱因斯坦是什么样子?
投影仪出示:
还是衣衫不整,还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寻思。
题西林壁教案①“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②第一段哪些句子也写出“衣衫不整”?学生回想读,通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注意有详有略的写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