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预学案设计:
1.我会巧识字
2.我是小智囊。(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或是作者资料)
3.我会理解诗句的意思。
4.我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生介绍诗人资料。
二、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目的意思。(苏轼在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三、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读诗的节奏 ,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检查预习情况:生读古诗。把握读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理解前两句。
    (1)出句子中表示的方位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2)这两句写出了庐山的几种不同的姿态。
    (3)读读这两句谁来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4)感情朗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后两句诗,它告诉我们什么,试说说。
    (1)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在庐山之中就会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呢?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2)指导感情朗读后两句。
四、这首诗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有谁能来试说一说。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静?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
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
五、熟读背诵
    1. 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板书:               
  不识(果)-------只缘(因)
题西林壁
                        客观认识事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心境,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预学案设计:
1.我会巧识字
2.我是小智囊。(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或是作者资料)
3.我会理解诗句的意思。
4.我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照注解,说说诗题目的大意,教师小结。
    2.自由诵读
    3.指名试读,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的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会有什么感受?
    (想像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工家的热情接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在山间小路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萌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指导感情诵读,口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句。
    2.引导发现两行句中相对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韵律美感。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在山前,感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做一个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
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诗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完成练习册。
板书:              莫笑      腊酒浑
来年      足鸡豚
游山西村            重复      疑
暗明      又
6  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题西林壁教案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依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依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课前准备: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预学案设计:
1.我会巧识字
2.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3.我会巧积累。
4.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到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课的两个探究点
    (1、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要求
  (1)研究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的?
  (2)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2.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的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职为什么这样画。可相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位学生上讲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与“爬”有关的重要的词。(爬:触—巴—拉—贴)
    6.指导朗读。
    7.小组比赛朗读。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的热爱的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的句子,段落。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向大家介绍一下?
二、合作探讨,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