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川中学何云伟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
 
  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
 
  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诗词导课温故知新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水光潋滟晴放好,山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知微见著,举一反三。显示春的活力,惹人喜爱,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一来复习苏轼诗词,温故知新;二来整体感知,积累作文素材;三来熟知苏轼,为解读文本打基础)
 
  诵读感悟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明确: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序在全词中的作用?删去有何影响?
 
  预设点一: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及写作缘由。
 
  预设点二:人物的不同行为,为写下文写人物的粗犷豪放、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留下伏笔。
 
  词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点一:沉着。
 
  预设点二:通达。
 
  预设点三:随遇而安。
 
  预设点四:豪放。
 
  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之间自己去探究、发现、质疑,归纳、整合。
 
  预设点:
 
  “莫听”为何不是“不听”?
 
  “穿林打叶声”写出风雨什么状态?
 
  “何妨”是什么意思?
 
  “吟啸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吗?
 
  “竹杖芒鞋”为什么“轻胜马”?“轻”是指行走轻快吗?
 
  “谁怕”与“怕谁”有什么不同?你能想象“怕”什么?
 
  在什么境况下词人只需“一蓑烟雨”?“烟雨”是指自然界的烟雨吗?“任”照应前文中哪一个词?写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与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表达的是一样的境界吗?
 
  下阕:
 
  “吹酒醒”说明词人曾喝过酒,说明前文的行为是属于什么状态?这与“微冷”有什么内在联系?
 
  “微冷”仅仅是酒醒后的内心状态吗?
 
  “斜照却相迎”映照词人什么心态?有人认为这是很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句子,应作如何解读?
 
  雨过天晴,词人为何还要“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处”仅仅是泥泞的沙湖田中吗?“萧瑟”有的版本写成“潇洒”,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
 
  “归去”,归哪里去?是沙湖田园还是江海之上还是归于自我?为什么?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样的归去吗?“归去”后的标点句号好还是叹号好,为什么?
 
  “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小序中有“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如何理解“风雨”晴“?联系上下句,表明词人一种怎么的人生情怀?
 
题西林壁教案
  学生自主探究,生成:
 
  ……
 
  探事究理多元解读
 
  任何经典诗文,解读的空间是无限的,探事究理,深化解读,这是在品味语言和人物形象基础之上比较系统化整体条理化的多元解读,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交流、质疑之间,肯定碰撞出不少的思想火花。那是学生体智慧的结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以小见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鉴赏《定风波》这首词的关键,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读到“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会想到谁曾有过类似的归去?他们的归去一样吗?
 
  有人认为苏轼在词中表现的是无奈的“旷达”,对此你如何理解?
 
  学生探究生成:
 
  ……
 
  读写结合纵深拓展
 
  多种诵读和多元解读是为了达成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写作则是学以致用的一种高级样式,可以此直抵他们生命的自觉。
 
  预设点:
 
  全词作为作文素材可用于:相信生活。坚守自我。乐观面对。保持从容。相信未来。
 
  可据其中词句内涵,横向纵向挖掘,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作文。如“一蓑烟雨任平生”除了可用于上面或材料之外,还能用于“态度决定一切”“豪迈人生”等话题,甚至可用作作文标题或者文章论点。
 
  可以作者为中心轴,多点辐射进行作文。
 
  苏轼一生写了不少的诗词,试从下面诗词来对《定风波》作逐句延伸对点解读。
 
  雨洗东坡月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写作展示:(略)
 
  小结:(略)
 
  【教学反馈】
 
  教后自我反思
 
  本课教学思路以诵读为先导,自主探究为手段,解读人物形象为目标,读写结合为训练点来设计的。意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来唤醒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自觉,哪怕是一丁点的触动也是成功的,备课比较全面,驾驭课堂也比较从容,能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引导,积极穿针引线,上下衔接自然,课堂结构浑然一体,尤其注重读写结合,虽然不能在课堂上一一展示,但学生课后的确写出一些漂亮的作文,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延续。尽管如此,课堂还是有美中不足,学生诵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该高昂读的很响嘛还是中调读的淡然澄净?我指导不得力,忽略了“归去”后的句号,没有及时引导。词人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归内心,是不需要宣誓的。同时讨论“归去”时,除了有“归山林”“归沙田”“有庙堂”“归自我(精神家园)”之说,还有人提出“无处可归”,这一很有见地的发现也被我忽略掉,真是不该。“三人行,必有我师”,课堂上有时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向我们充满智慧的学生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