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三篇】
【篇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3.检查预习: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风光)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2)争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凹凸各不一样)
(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概,有强弱比照,如远近凹凸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熟悉,看不清。缘:由于。题:书写。
(5)争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原来面目,只由于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局部。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2)引伸:对于比拟简单的事物,假如不能全面客观地进展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精确地熟悉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
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发。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教学目标:
1、熟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4、体会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由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存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熟悉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留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索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设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题西林壁教案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扫瞄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看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还专心去思索,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由于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看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怪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秀丽风光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