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你的眼界800字高三作文
以放宽你的眼界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归来不看岳。”今天,我看到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我心中的第五绝:落日。
下午,我们们来到了黄山脚下,准备登上这座上高山。
“快跑,快点呀!”刚开始,同伴们体力充足,一个个争相往上爬。“快看!”有人指着一棵造型奇特的松树,原来是迎客松,地势使松树改变姿态,让人感觉像是对大家表示欢迎。同伴们手成筒状,大声喊道“黄山——你——好!”但传来的回声却说道:“你——好!”大家哈哈大笑。
爬过半山腰,怪石和温泉倒也见到了。美是美,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爬了一阵,同伴突然拍了拍我,指着四周。“呀,云海!”我惊喜地说。果真是云海。一片洁白的海洋,时而云卷云舒,时而波涛汹涌,使人丧失了的再向上爬的欲望,只想待在云海旁边。刚升起这念头,就被我放弃了,我还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呢!
终于爬上了山顶,我兴奋地向四周看了看,却有些失望。也算是“凌绝顶”了,却没有“众山小”的感觉,看来爬山的累是白遭了。
或许奇迹总会在绝望时降临。
我拍拍身上的灰尘,站起来,想要离开的时候,意外见到了夕阳西下的落日之景。我第一次明白了“夕阳无限好”的赞叹。金的余晖洒向四面八方,你的手上,他的身上和我的心中。这光芒洗去了所有疲惫,带来了新的希望。烦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高远的境界,令人向往。
生活中难免有失落,但同样有着期待中的美好和意料之外的惊喜。黄山之旅,不虚此行。这次,我开阔了眼界。
以放宽你的眼界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何为眼界,眼界的高低取决一个人的境界,而一个人的境界是他所观想之事的浓缩,总的说来眼界代表着境界,而境界决定成败。
不登五岳,安知天之高旷,不下远海,安知海之浩荡,如果俞敏洪甘心把自己安身在安逸的学校中做一名勤劳的教师,恐怕难有大成。正因生活的贫困使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敏锐的眼界使他发现了中国人对英语的无知,过往的经历使他的眼界定格在了中国,才使他跳出平庸。眼界高者,不会甘于平凡,不会停滞不前,当他们认准了方向的一颗便是他们成功的开端。
眼界高者,绝不会独善其身。中国著名文学家于丹是一个思想极深,却能把见解变的通俗易懂的人,她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与人们,从他们对自己见解的理解与建议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我,她的眼界不再拘于那些尘封的古籍中,她把目光投向了生活,她的的思想越加完整,最后成就了她博学睿智的美名,眼界并不一定独特专一,别人的想法也会使你的眼界变阔,看到过往不曾在意的事,如果于丹老师不会吸收别人的意见成就自我,那么那些新奇的看法几时才能浮于我们面前?
眼界的高低决定了人生的走向,高者,名于天下,在乱世风云中,力挽狂澜,千古流传,成就丰功伟业;低者,碌碌无为,在风谲云诡中,受人所控,无人问津,湮灭于历史长流。
乱世之中的刘邦,最初只是身于沛县,当有一日,始皇走过沛县,万人来朝,骏马驱车,
近臣无数,高高在上,帝王之气影响了他的一生,那时他便想“大丈夫当是如此”,他的眼界从此定便天下,在乱世中,斩诸侯,灭强敌,改朝换代,开创汉室兴降,正因为他的眼界,使他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功者必有过人的眼界,而如果连国人的眼界都没有又谈何成功?
以放宽你的眼界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白
井底之蛙不懂得如何拓宽眼界,所以它尽享着自我的天地,自认为天空如此之小,所以引来不少的嘲笑。当它真的跳上地面,也不由得感叹,天之广,之阔,之美。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井”中出来,争取上一楼来拓宽我们的眼界。
用读书来上一层楼,每一本书都是“出井”的一块基垫石,一块一块地累积。你就会一步一步靠近“地面”,一点一点地拓宽眼界。古人专注于读书,崇尚“腹有诗书气自华”。
诸葛亮年方二十,就已经“熟读兵法,探索诸子百家思想,将治乱兴衰,天文地理谙熟于心,他用书来丰富见解,把自己提高一层次。使他的眼界更为宽广,以至于当与刘备谈话时,就已预测到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谓神机妙算。
用实际行动来上一层楼。每一次的行为就会积累一份的经验,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汇成江河,江成海洋,乘一叶小舟,渡往更高一层次,拓宽眼界。古人告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司马懿善出计谋,但言过其实,诸葛亮派他去镇守街亭,他没有积累过经验,又自以为通晓兵法,连丞相都对他另眼相看。便骄傲自满。最后先去街亭,打入死牢,斩首示众,以明军法。
用学习来上一层楼。每一次的学习都在减少通往更高境界的弯路,对学习,古人认为应当“上下而求索。”
孝文帝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他下令改革鲜卑旧俗,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同意使用汉语;规定官员的家属必须穿戴汉族的服饰;改用鲜卑族的姓氏为家族姓氏。拨开迷雾
孝文帝不断地学习,眼界不断的提高。认识本族的法律空洞,来用汉族的管制、律令,认识到本族的礼仪文明不足,就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随着孝文帝的不断学习,眼界不断提高,国家不断富强。使得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物产丰富。
井底之蛙明白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们啊,只要我们勇于拓宽眼界,总结古人拓宽眼界的方法,那么,我们也能在自己的青春画卷上涂抹出绚丽的一笔。
以放宽你的眼界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4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阻挠,批判,侮辱,并没有动摇王安石推行新政的意志与决心。他站在最高峰,没有任何能够蒙蔽双眼的障碍,看清了他真挚的追求。眼界,让他敢于高唱自己心底的呼唤,激起魂灵中未曾解封的动力,朝着心中所向阔步前进。
何谓眼界?眼界是目所能及的尺度,是思想可以活跃存在的纵深,是人生有希望到达的敬业以及生活所以精彩的原因。眼界之广,淡去了头脑中不必要的单纯,坚定了自己极富前瞻的决心,铸就了一个不拘泥于阻碍的人生。是眼界,决定了一个如此不同的你。
眼界之广,意味着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多的精彩便如种子般播撒进心田,不一样的见识,
认知,思考便在心中根深蒂固,茁壮成长。苏东坡饱览诗书,无章不成诵;他爱好酿酒,深喜养生,于强健体魄有自己的理论;他颇晓佛学,参悟出一套不受地域文化所限的禅思……最终,他拨开迷雾,看清了人与人争名逐利的本质,参透了人生平淡为妙的追求,收获了那份只属于他的沉醉于诗文自然的宁静。倘使苏东坡无所见,无所专,眼界不宽的话,那么如此之精的著作,思想,成绩来源于何方?是广阔的眼界,使得苏东坡这座高山挺拔在无可逾越的高度。
眼界之广,沉淀下了具有深度的理性思考,让人拥有能够极目远眺的千里眼,跳过疑惑,茫然,做出极具前瞻的正确的决断。钱学森自小便身负祖国之望,赴美求学。长期的良好教育,拓宽了他的的眼界,让他认识到祖国复兴之重及后日之强。因此,他顶着责骂,毅然回到中国,中国也得以重立于世界之林。相反,只守着世界销量第一而不见科技创新的诺基亚,在转型升级的重大时刻因循守旧,不推陈出新做出了错误的决断,反被三星苹果超越,终致破产。眼界让人有所识,有所思,而没有眼界便无可识,无可思,无识无思如何让人有底气直面眼前棘手的困境?如何引领心中追求的方向?如何看穿当下,前瞻远方?
眼界之广,能使人看清自己真正的追求,练就一副包容的心胸,铸就一个高雅清远,卓尔
不的精彩人生。社会上,有些只识功名利禄之人,但见些许小利,便想方设法取诸怀中。于是,功利的臭虫啃噬着他的心胸,他的生活从而变得压抑焦躁,无从精彩,苟且于世。通晓人情,识得大体之人,能够不为琐碎之事担心忧虑,而将更多的经历投入人生所求,容得天地的气度,善于接纳的灵魂将他的生活点缀得丰富多彩。眼界,决定了心胸之宽,生活之度,不一样的眼界便决定了不一样的人生。
眼界有狭有广,而眼界之差竟会决定如此不同的人生。他们是见民族之重投医从文的鲁迅与利欲熏心背叛国家的周作人,他们是恪守爱人助人的郭明义与不通世故狂妄无极的药家鑫……宽广的眼界,也许正是人生由低谷走向峰顶的转折点,唯有把握拓宽眼界的时机,让李智与思考扎根于思想中,方能认清自己真正所求,并沿着正确的途径不懈的为之奋斗下去。
以放宽你的眼界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5
何为眼界?眼界是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眼界是对自己生活的一个导向,眼界的宽度决定着一个人的高度,单凭眼界,便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生活在半封建社会的独立女子,宽广的眼界使她看透未来,不活在当下。主动迎接挑战,不拘泥于当今现状。我的姥姥四五岁时,为了全家上街乞讨,十几岁时,家里的粮食遭到了日本人的抢夺。正是因为少时所经历的磨难,使姥姥的眼界高于常人,当她嫁为人妻,生下八个孩子后,仍不顾家人反对,在木器厂了一份劳累、收入微薄的工作。宽广的眼界使姥姥明白:做人做事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来养活自己。所以,当姥爷去世,没有了依靠的姥姥,靠着单薄的收入将八个孩子拉扯到大,试想,若姥姥没有宽广的眼界,没有做那份劳累却有收入的工作,那姥姥的状况该是何其凄凉。但事实并不如此,眼界的宽广,使她在生活中立足,虽清贫却仍顽强生存下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