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材解析
一、教材介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中有关时间单位的学习,关于“年、月、日”的概念,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的基础知识,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学习 “年、月、日”这三个较长的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24时计时法等相关知识,并学会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一些现实性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记录、猜想、交流、推理等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注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年、月、日的实际意义,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年、月、日的知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出现较多,比较熟悉,他们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由于年、月、日是较长的时间单位,要让学生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在课堂内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更需要现实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究、操作等活动中提出猜想,发现其中的知识,体会事件与时间的关系,从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例如:在第一课时认识年、月、日时,从学生熟悉的节日、生日等特别的日子入手,让他们说一说,并在年历上一,从而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体会年、月、日的实际意义。在教学平年、闰年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的引导(猜一猜,每年的二月有多少天?每一年的天数一样吗?),让学生大胆猜想,在通过观察验证,获取正确的认识,从而加深对平年和闰年的理解。
(二)关注学生的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在实物操作中理解这些常见的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时间是非常抽象的量,学生掌握时间的量相对比较困难。教材借助了多种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时间的量。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教学工具,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利用“时间轴”,将一天经过的时间展开,在时间轴上对比一日内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整点时间,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示意图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示意图上的点建立联系,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可以通过课件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利用“时间轴”,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比较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识,更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辨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
建构,也有利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和平年闰年时,让学生分组对年历进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等活动,合作探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乐趣。
(四)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方法,提升能力
在完整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之后,教材专门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的梳理与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加强“分析与解答”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同时,更要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解决例3的问题“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应引导学生用“在钟面上数一数”“以12时为界限,分段计算”“转化成24时计时法,直接用减法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并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每种方法的优势,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画图等几何直观手
段帮助分析解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地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收集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制定一个活动或出行计划安排,帮助学生建立更长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难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四、具体内容
一、认识年、月、日及其之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说说自己生活中特别的日期,如生日、节日、纪念日等等,激活生活经验,总体感知年、月、日,激发学习兴趣。
认真观察一份年历,了解年、月、日的含义及其关系。如:这是一份哪一年的年历,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差不多,大约都是30天,再数出每个月的具体天数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归纳出大月、小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