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简介
厦门大学于1921年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所创办,是全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校园坐落在“海上花园”厦门岛的南端,依山傍海,四季常春,风景如画。
校园占地面积145.9公顷,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海,风光旖旎。图书馆面积1.82万平方米,藏书200多万册,具有计算机流通系统和光盘检索系统,开通了信息网络及、光盘文献和网上信息100gg字节。在校生一万多人,其中本、专科学生11000多人,博士、研究生2300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台港澳学生近200人。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荟萃着众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现有1400多教学科研人员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13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教授、副教授914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政法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工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医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南洋研究员。现有31个系,52个本科专业,73个硕士学科点,25个博士生学科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批具有优势特的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生物、历史学等专业被列入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全校有40个研究院、所、室;其中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文献中心和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共5个。
厦门大学已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将进一步发挥优势,面向21世纪,把厦门大学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校史点滴
1921年
1月,邓萃英按陈嘉庚意见先设师范、商部两部,师范部下设文理两科;校训定为“自强不息”,校舍先借用集美学校即温楼。
5月3日,邓萃英辞职,大学秘书兼理科主任刘树杞暂代校长职务,陈嘉庚电邀新加坡
挚友林文庆博士为厦大校长。
5月9日,国耻纪念日,陈嘉庚率全校师生由集美来到厦门演武场,为首批校舍开工奠基。
7月4日,林文庆校长到校视察,致厦大校训为“止于至善”;亲自为厦大拟定《校旨》及有关章程;绘制校徽;设评议会为最高议事机关;强调要“使本校之学生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顽。”
11月,师范部改为教育学部,下属师范学部之文、理两科分设为文学部、理学部,连同商学部,全校共设四个学部。
1922年
2月,演武场新校舍映雪楼竣工,全校由集美迁入。
春,私立厦门大学董事会成立,陈嘉庚为永久董事,陈敬贤(陈嘉庚胞弟)为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
3月28日,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厦大学生在全省率先成立“非宗教同志会”,推举倪文亚为主席。
年底,集美、贤、同安、囊萤等楼陆续竣工,厦大首批校舍五栋大楼全部落成。
1923年
5月,陈嘉庚将新加坡大成树胶园约四千英亩充作厦大基金。
9月,陈嘉庚为新加坡《南洋商报》撰写的题为《事业与教育之关系》的开幕宣言中,提出发展厦大的三个五年计划及展望,计划将厦大办成生额万众的大学。
1925年
6月,师生掀起抗议“五卅惨案”的爱国运动。在6月6日全市民众集会上,罗扬才代表厦大学生发表演说。
12月中旬,生物院、理化院及笃行、博学等楼相继修浚,第二批校舍宣告落成。
1926年
6月2日,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各系毕业生共35名。
6月中旬,添设法科,以政治、经济两系并入之。
10月10日,经近一年的筹备,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正式成立,由林文庆、沈兼士担任研究院主任,林语堂兼任院总秘书,鲁迅、张星粮、顾颉刚等应聘为研究教授;首期招收研究生两名;并取得《汉语方言考》等一批研究成果。
1927年
6月2日,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担任厦门大学总工会委员长的厦大学生领袖罗扬才,在福州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2岁,同时就医的还有曾就读于厦大的共产党员扬世方。
1928年
3月21日,国民政论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签发131号训令,批准私立厦门大学立案。
1930年
2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将“科”改为“学院”。并重新修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全校设文、理、教育、法、商五学院。
5月,国民政府批准,由财政部每年补助陈嘉庚教育事业经费六万元。
8月,充实教学机构,全校共设21个学系,构成多科性的教学体系。
1931年
6月23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批准自1931年8月起,补助厦大理学院、教育学院每年三万元,以三年为期。
9月30日,“九·一八”事变后教职员及学生分别组织的“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
11月12日,已厦大地下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厦门学界反帝大同盟”正式成立,决定以“彻底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推翻一切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求中国民族之独立”为宗旨。
11月30日至12月30日,厦大学生先后组织“赴粤请愿”,在丁作韶教授率领下赴广州、南京请愿,呼吁一致对外,团结抗日。
1932年
12月9日,厦门各界人士发起组织“厦门大学协进会”,以物质上、精神上协助厦大为宗旨,由厦门中国银行行长黄伯权任主席。
厦门风景1933年
1月17日,福建省政府批准自1933年起,按月补助厦大五千元。
4月15日,北上参加抗日的法学院学生易元勋在前线英勇殉国。
10月,聘请曾江水先生为厦大名誉董事。校董事会由陈嘉庚、陈敬贤、林文庆、曾江水四人组成。
1934年
1月,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被迫收盘,无力再为厦大提供正常经费,自1921年创办以来,陈嘉庚兄弟已为厦大提供经费四百万元。
8月7日,教育部批准每年补助厦大经费九万元。
12月22日,林文庆校长率法院学系主任傅文楷、附设高级中学教务主任曾国裳,启程赴南洋募捐。
1935年
3月15日,林文庆校长自南洋返校,计募得国币三十余万元。
8月,中央研究院及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组委托厦大筹建的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聘请厦大陈子英教授为主任。
9月10日,新校董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推举陈嘉庚为校董事会主席。
12月,全体学生通电全国,响应和声援华北学联发起的“一二·九”爱国运动。
1936年
5月17日,陈嘉庚自新加坡致函福建省政府和南京教育部,愿无条件将厦大全部产业奉送,请政府接办,省立、国立均可。
1937年
10月4日,借用鼓浪屿英华中学及毓德女校部分校舍开学。
1938年
4月6日,校庆十七周年纪念日,萨本栋校长发表“勖勉同学词”。
1940年
1月,全年经费由20.3万元增加至25.8万元,但仍为全国各大学中最少者。
夏初,中共闽浙赣省委闽江特委在厦大建立党支部。
5月6日,厦门大学校友总会正式成立,首届理事为彭传珍。
11月9日,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莅临视察,称赞“厦大有进步”。
1941年
6月,教育部公布1940年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成绩,按获奖人数与学校生数、系数及所需经费数的比率评判,厦大均名列第一。
1942年
6月,教育部公布1941年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成绩,在最优五校中,厦大蝉联第一。
1943年
4月,原福建省研究院院长、生物学家汪德耀博士应聘为厦大教授。
1944年
春,英国纽凯索大学教授雷立克与美国地质地理学家葛德石莅校访问,对厦大称赞不已,称谓“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
5月12日,萨本栋校长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启程赴美讲学,校长职务由新任理工学院院长汪德耀教授代理。
1945年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厦大师生欢欣雀跃,决心在胜利后将厦大办成一所“理想完善的大学”。
9月,教育部呈报行政院后,正式批准萨本栋校长的辞职。
9月19日,行政院第2058号训令,任命汪德耀代校长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0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原福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亚南教授应聘到校,担任法学院院长兼经济学系主任。
11月20日,汪校长正式视事,抓紧部署复员厦门工作,并任命周辨时教授为厦门复员处处长。
1946年
4月6日,汪德耀校长发表《廿五周年校庆致校友书》,提出“兼容并包”即“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主张。
6月1日,校本部开始迁返厦门,长汀各界在体育场举行欢送大会,赠送大匾额一架,上刻“南方之强”四个大字。
9月7日,厦大创办人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及参众两院议长,谴责
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
11月25日,一年级新生在鼓浪屿新生院正式上课。
12月31日,校务委员会议决设立经济研究所,由王亚南教授兼任研究所主任。
1947年
3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在厦大建立地下党小组。(10月建立党支部)。
4月,中共闽西南地下组织在厦大建立临时支部(7月转为正式支部)。
10月20日,全校同学首次以直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学生自治会理事会。
11月13日至15日,全体学生罢课三天,抗议国民政府杀害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于子
并举行于子三追悼会
1948年
5月28日,学生自治会联合厦门各中学学生,冲破国民党不许有形的禁令,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抢救民族危机”的示威游行,并成立厦门学生联合会,对全国“反美扶日”爱国运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5月30日,林砺儒、王亚南、卢嘉锡等十位教授,在厦门《星光日报》发表《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笔谈》。
7月10日,学生自治会学术部筹办的“嘉庚阅览室”正式开放,该室位同学提供了大批的进步书籍。
1949年
1月31日,前校长萨本栋在美国逝世,按其遗嘱将骨灰安葬在厦大校园内。
5月,厦大地下党在学校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下组织。
5月17日,厦大创办人陈嘉庚应中共中央主席之邀,从新加坡回国参政,途经香港时以南洋闽侨总会主席名义,发出《呼吁全全国 进和平迎接解放》的快邮代电。
6月,中共闽中地下组织在厦大建立支部。
9月14日,厦大工友党支部书记张逢明、组织委员陈员干和电机系学生党员吴修省,在刑场上英勇就义。
10月16日,新生院学生党员周晨茂和工友党支部宣传委员陈绍裘在狱中被秘密绞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