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这里的诗歌跟今天的诗歌毫无关系,它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赋等。古典诗歌是古代中华民族情感的蓄积和历史的沉淀。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在古代文人那里,诗是言志的,词是言情的,诗歌是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再现,不仅如此,诗歌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是走进国博大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无比优美的精神盛宴。通过古代诗歌教学,可以熏陶学生高尚的精神情操,从古代文人那里到支撑自己生命的道德价值体系。古代诗歌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精简自己的语言,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在初中阶段,教材帮我们选了很多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那么,我们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把这首诗的哪些部分分享给学生呢?这是个看似没有必要的问题,我却认为有探讨的意义。譬如一尾鱼放在我们的面前,坐在旁边的是不到五岁的孩子,那么我们非常有必要想一想,我们应该给孩子重点吃哪些地方。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必须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月亮的诗歌一、意象
意象,简单的来说就是作者借此来传情的某个事物、场景或者情景。它的目的是借物抒情,委
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然而,在不断的积累中,在古典诗歌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稳定意义的意象。某一事物在诗中出现,它往往就是在借此传情,然而,如果我们不加注意的话往往会轻易放过哪些极有意义的词汇。
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常见的意象,明白他们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一首新诗的意义。这里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月亮”,在古典诗歌中月亮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月亮或缺或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圆”意味着家人的团圆和相聚,所以月亮经常被用来表达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传唱至今;还比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虽然还没有说故乡,但我们看到他在写月亮,我们就知道这场景是触发了他的乡愁的;还比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如此。因此,睹物思人,看到月亮就思念家乡,这成了中国人惯有的思维习惯,在古典诗歌不断的运用和强化中,月亮具有了稳定的象征意义,成了一个常见的诗歌意象。当然,这个意象的意义得以发展,由月亮想到家人想到团聚,因为想到了团聚,所以又很自然的令人想到写作者眼下的情景,那就是:孑然一人,孤独的望着家乡的方向。所以,月亮有时候也被用来衬托孤独和寂寞,尤其是“缺”月,更暗合了不能团聚只能孤苦一人的凄苦状况。所以李白有诗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煜在他的《虞美人》中则感叹:“春花
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但能够将月亮与思念完美结合的还得是李白,最为经典的是他的那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不仅是自己思念之情产生的触发点,他还想到朋友对我的思念,想必也是要看月亮的,于是,我将这片相思寄予明月,那么,等朋友孤独想家的时候举头望月,就能看到我对他的思念了。这想象具有时空的相对性,是非常跳跃的思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