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品读诗歌,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还原是诗歌中的劳动场面 教学难点:感受劳动者的情感 | 备 注 |
【教学过程】 一、导 劳动最光荣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 关于劳动的诗歌绽放了嫣然的花朵,结出了累累硕果; 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的劳作中的痴痴执着, 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 以及它所带来的希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 | |
二、议 【分区一】学习目标:积累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蔸(doū) 骨髓(suí) 岳麓山(lù) 百舸争流(gě) B.木讷(lè) 执拗(niù) 橘子洲(jú) 挥斥方遒(qiú) C.笨拙(zhuó) 稻菽(shū) 沁园春(qìng) 戛然而止(jiá) D.芣苢(fú) 捋之(luō) 插秧歌(yāng) 臻于至善(zhēn)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音的能力。 A.“骨髓”的“髓”应读作(suǐ); B.“木讷”的“讷”应读作(nè); C.“笨拙”的“拙”应读作(zhuō),“沁园春”的“沁”应读作(qìn)。 故选D。 2、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②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写春季采摘野菜的情景。 ②“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句诗描述江南插秧的情景,一般4月上旬后期开始插秧。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七夕情景,节气是秋季。 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冬天冰雪覆盖的情境。 据此可以排出:①②③④。 故选A。 3、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B项,“‘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错,不是夸张,是比喻,把“笠”比作“兜鍪”,把“蓑”比作“甲”。 故选B。 4、下列对《插秧歌》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田夫一家四人分工插秧,忙碌而井然,准确具体。 B.三句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四句描写雨大而急,暗示抢插稻秧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C.“渠”,代词,他;五、六句表现了田夫、田妇、大儿、小儿插秧的繁忙,为了抢时插秧,顾不得吃饭。 D.七、八句呈现的是田夫与送饭老人的对话,话语直接朴实,也隐含着让老人赶快回家别淋雨的关切。 D.“是田夫与送饭老人的对话”错误。从诗意看,说话的或许是田夫,非二人“对话”。 故选D。 5、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故选C。 6、下列对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D.《插秧歌》一二两句中,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读完这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便如在眼前。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A.“‘之’是代词,代指芣苢”错误,“之”也是助词,无实义。 故选A。 【分区二】学习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本内容 7.研读文本。 你觉得《芣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主要表现一个什么样主题? 答: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了劳动成果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力热情。 8、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几个字体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答: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一个手提起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一个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 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分区三】学习目标: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 9、《插秧歌》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答:全诗围绕一个“忙”字来描绘。首联以极其通俗生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了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也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 | |
三、展 各小组充分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 |
四、评 | |
五、测 《插秧歌》这首诗是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有人认为是游离诗外,你怎么看? 答: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暗示抢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 |
五、教学后记 | |
《芣苢》《插秧歌》教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本文发布于:2024-12-19 11:5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芣苢教学评课
- 下一篇: 关于清洁工的诗歌.整理
实时天气 2024-12-19 11:21:09发布
北京
-
温度:-6℃~2℃
南风
-
明天多云
3 西北风
-
后天多云
3 北风
-
大后天晴
2 西南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