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中士之交友
刘艳琴
(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要:“三言”中描绘的士人之间的交友情况.既有知己、知心、知音之交,亦有势利、弃义、泛泛之交。对其进行了解撂究,一窥晚明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士人阶层的思想面貌。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士人;交友
在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中,朋友位列“五伦”。作为“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的士,较之于其他三者,其交友中的人情伦理更多地带有对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的遵循。“三言一以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书会才人为主要读者.以广大市井佃民为主要接受者,它所关注的是宽广的社会生活,普遍的世俗人生.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叩1其间多有涉及士人交友的描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人阶层的思想面貌。
一、寻渊探源
(一)时代思潮
鸡黍之约
有明一代,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时代。封建专制发挥到极致,程朱理学禁锢情欲思想。而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阶级的结构变革。带来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更新。程朱理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面临着世俗生活的严峻挑战。
(二)士人情怀
曾是中流砥柱、家国根本的士阶层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尊贵与辉煌。明代中后期的四民之序发生显著变化,士虽仍居四民之首。但厩对工、商阶层的堀起,尤其是商人力量的壮大。名与利、道与义的争辩在金钱利益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谓。±人传统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根基发生动摇。这种动摇。不免影响到在交友中的选择和取向。
(三)作家观念
冯梦龙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和教育性。三言的编辑。题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即“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
——《山居秋暝》这些诗中所描绘的山野乡村的景气氛是相当空寂、相当悠远。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游离于现世之外的悠闲情调和幽冷孤寂的心态。王维特别喜欢表现那种“空有无之际”的景象,带着闪烁而艨胧的笔调.在有无与飘渺的画面中引导读者去领悟自然界的无常和不真实。就这些诗的意境所显示
的共同特征来看。都是似有非有,若即若离.隐约而又不可捉摸,才临其境而又景象模糊,给人以虚空之感。正如清人赵殿曾分析说:。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总之,王维山水诗将物我相融的境界表现得极为精到.诗情画意中蕴涵禅理也极为巧妙.对山水景物空寂的自然神韵的刻画独特玄妙,这种静谧空灵的意境和淡远萧疏的风格.极易把人带入一种幽美的境界,使人在自然陶醉中忘我.在忘我中回归自然。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他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身心入境:而描写情境,则需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至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意境才能真切感人。可见意境的生成是“情”与“景”妙合无垠的结果.而不是情与景的堆砌。意境的构成需情与景两大要素和一个审美想象空间.审美想象空间一方面是读者对诗中原有画面在联想想象中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是伴随着具象联想而产生的对情、
122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基于王维诗歌易于让读者产生和形成审美想象空同的意境特征而言的。
王维的山水诗,在写景上“观物微”。自然物的形状、彩、声音等特征都能被他巧妙拿来自由运用.用画理建构诗歌形象,使人如临其境,犹闻其声:在表意上又“托兴远”,常借自然景物的动、静之趣寄托
抽象的掸理。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在这里刻意表现深林的寂静。但却没有片面地突出寂静,而是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山的空寂.其目的却是映证自己的禅悟之乐。诗人没有渲染月人相亲的情趣.却是以“月照”之幽来映证自己的归寂之态,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样,都是将“别有的一番情味”寄托于其中。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中这些精彩、细致入微的景物描绘,十分生动和形象,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的神韵效果。但“动”与“静”描写旨在寄于诗人体悟到的佛禅理性思辨。诗人是将其笃信的佛教禅宗义理巧妙的寓含在其山水诗歌的景物形象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描绘.来表现世界万物“静止”和“寂灭”的禅理。
总之。作为古代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诗歌中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和渺然的掸趣确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不仅注重于为情设景.更擅长于借景寓情,写景生动别致.有“入画”之感;寓情精妙高远。有溢于“言外”之妙。情与景相得益彰,令读者体味到无穷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