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复习 之 名词解释
1.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真正以诗人面目畅言诗界革命、以俗白文字入诗的是黄遵宪。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林译小说
现当代诗歌 指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字琴南,1852——1924)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译述的西洋小说。他以极好的古文修
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译小说第一次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中国作家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 中国现代第一刊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由陈独秀在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编辑部移居北京,迁入北京后影响力扩大。其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居上海,实际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政治彩日益浓厚。 +意义
4.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实质是散文的一种。
代表作品
5.文学研究会
1912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瑛、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为人生”的文学。文学研究会理论家茅盾首先倡导文学的精英立场,反对“消遣文学”和“休闲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作为针对、破除鸳鸯蝴蝶派的旧派文学的娱乐、消遣作用
而严肃提出的。文学研究会的主要阵地是《小说月刊》。 文学研究会不仅提倡创作,也重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小说月刊》推出过“俄国文学专号”“法国文学研究”等专栏。
6.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是由一批留学日本的文学精英组成的文学团体,最初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重视地反映作者“内心的要求”。其作品大多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表现。
1927年,创造社向左转,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转向政治性很强的社团。1928年被国民政府查封。
7.新月诗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流派之一,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称为新月派。形成于 1926 年春夏之际,前期的“新月诗派”主要以北京的《晨报》副刊的《诗镌》为活动的
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钱孟侃、朱湘、刘梦苇、孙大雨等诗人。他们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的艺术进步作过一定的贡献。后期新月诗派,主要以《新月》月刊和《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他们提倡所谓的“健康”“尊严”和“人性”,艺术上借鉴欧美格律派,就其创作,有不少诗作有积极的意义,但有一些诗作也有脱离现实的倾向。新月诗派随着《新月》终刊,不久也就衰落下去了。
8.新格律派
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新格律派的形成。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努力使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变。规范化的举措是①“本质的醇正”(是针对新诗非诗倾向而言的,也就是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②“情感的节制”(是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③“格律的谨严”;新月诗派提出新诗形式格律化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出以“和谐”和“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现代诗歌艺术探索上的意义
9.语丝社
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语丝体
《语丝》周刊刊载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文笔幽默、泼辣。
11.湖畔诗人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出版了诗歌集《湖畔》,因而被称为“湖畔诗人”。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诗合集《湖畔》。湖畔诗人的创作,绝大多数是自由式,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天真、稚气、清新、自然是他们的爱情诗的共同特。
湖畔诗人们的爱情诗思想感情和艺术上的特点:他们唯其有着孩子的天性,才有了率直和单纯,唯其有着童心与稚气,才有了真情与坦诚,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爱情诗无矫饰轻浮的媚俗,无轻佻俗艳的低级趣味,形成了这种清新的、健康的诗风。
12.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在清末民初以文学杂志为纽带,文学趣味相近的中国传统文人们结成的松散的文学社团流派。其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鸳鸯蝴蝶派刊物 《礼拜六》
民初言情小说代表作 徐枕亚 《玉梨魂》
世情小说代表作 李涵秋 《广陵潮》
黑幕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为朱瘦菊《歇浦潮》
鸳鸯蝴蝶派中的“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13.学衡派
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学派认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
学衡派将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认为它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石”。学衡派认为惟有弘扬民族精神,“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但是学衡派在政治上失之幼稚,这在于未能意识到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激烈反孔,意在推倒成为千年封建专制统治护身符的孔子偶像,以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14.甲寅派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甲寅》周刊于1925年7月18日在北京创刊,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1927年2月刊至45期停刊。甲寅派不是一个社团,而是一个围绕着《甲寅》周刊的文化保守主义流派。甲寅派的核心是章士钊,除章以外,瞿宣颖等少数几个人是该派略有影响的作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