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论的发展与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作者:王文林
现当代诗歌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2
        要:中国传统理论核心问题是意境,是古代文人不懈追求其审美之精髓。本文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追溯,意境论的发展过程包括第一阶段是前意境阶段,也可称为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意象阶段,第三阶段是意境阶段,第四是现代意境阶段。意境论虽为我国古代文学之理论,但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同样影响巨大。意境创造有其产生的自然与历史条件,深深根植于中国文人的生活中,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意境论的滋润。继承属于中国文论的意境论,使当代中国作家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可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也可走向世界的优秀文学作品。
        关键词:意境论;发展过程;现当代文学;意象与意境
        一、意境论的发展过程
        《尚书》最早出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记载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中诗言志中的言志是界定了诗歌的根本特点,而则代表了主题的心灵世界,突出了把握诗歌的主体性,表现性与抒情性,从中可以表现出儒家的诗言志与交感理论主要从情景交融方面影响了意境理论。在《尚书》中所涉及的诗言志实际上是将诗歌、音乐、舞蹈置于一起论述,把握其共有的抒情特征。音乐与舞蹈是很强烈的艺术形式,可通过乐者和舞者传递出感情,故乐、舞的抒情性同样可验证诗歌的抒情性,而诗言志是从艺术形式本体的特性阐发其本质。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诗言志,运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来抒发诗人的。《诗经》中多用比兴手法言志并流传广泛,如《氓》中的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桑树叶子未落之时,缀满枝头绿萋萋的景象,形容女子未嫁之时,如同桑叶挂在树上茂盛且美丽。故诗言志展现了文学的功能意义与象征性作用,这种情况下成为人们言志的工具与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