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界革命:
A.从王韬、郑观应的报章文体到梁启超“新文体”;
B.章太炎等的革命派散文
C.章士钊的逻辑文
2.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名词,故被用来命名。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五虎将:徐亚枕、李涵秋、包笑天、周瘦鹃、张恨水
3.五四文学革命倡导人及杂志
(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学改良刍议》刊于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
(3)胡适、周作人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4)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作品《人的文学》明确了新文学的核心内容:人的文学,即平民文学。
(5)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文学》;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4.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湖畔诗社
(4)浅草、沉钟社
(5)南国社(戏剧社团)
(6)语丝社
(7)莽原社、未名社
(8)新月社(诗人社团)
5.鲁迅代表作品及分期
(1)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经历了“呐喊”到“彷徨”的精神历程。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五本杂
文集。
(2)最后十年(1927年底-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遭到创造社、太阳社的攻击,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此时期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完成了《故事新编》的写作。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6.《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鲁迅论《狂人日记》
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首先理解封建礼教“吃人”。
其次理解为什么说礼教“吃人”。
7.《狂人日记》的艺术表现方法。
《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8.《阿Q正传》形象的长期争论
(1)在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时期和30、40年代民族救亡思潮时期,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
(3)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阿Q新的解释,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4)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阿Q性格的人类学内涵展开探讨,作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难,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9.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是:
1、妄自尊大。
2、化丑陋为荣耀。
3、化痛苦为幸福。
4、惧强凌弱。
10.小说的主题
从鲁迅那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主要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
(一)反封建的主题。
(二)对农民的思考:通过对中国现实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民思想、命运的观照和反思,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如《阿Q正传》、《故乡》、《祝福》
(三)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四)对知识分子的思索:处于新旧文化和时代交替中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处境的揭示。如《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是封建思想和礼教的代表;《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诚,是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和迫害但又向往作统治者的代表;《肥皂》中的四铭等。
11.鲁迅小说的精神结构象征
(一)小说表现了鲁迅自身的精神结构——自我拷问和否定。
(二)对死(过去、绝望和悲哀的世界)和生(未来、希望和觉醒的世界)的关注。
(三)对看客麻木的揭示、吃人与被吃的审视、绝望的还乡意识。
(四)对建立在人类社会无穷进化的历史观念上的黄金世界的否定。
12.郁达夫
(1)日本留学期间,写作小说处女作《银灰的死》和《沉沦》、《南迁》,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的出版轰动一时,毁誉参半。
(2)《过去》(1927)、《迷羊》(1928)等,形成了郁达夫创作路向的转折。
作者力图扩展现实生活的容量,甚至描绘时代的风云、革命的波澜,有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但在艺术上有时不免力不从心。
(3)30年代初移家杭州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使隐逸思想有所抬头,在《迟桂花》、《东梓关》等作品中流露较浓,艺术上则有较高的成就。其中《迟桂花》折射出作者人生跌宕中的身心疲惫和对自然纯净境界的神往,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
13.郁达夫现代“自我小说”的书写
(1)郁达夫的小说突出抒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人生哀怨。
(2)颓废的气息,与欲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小说中的欲成分常作反判封建道德,抨击封建礼教的表现,具有挑战和宣战性质。
(3)郁达夫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形成了一时风气,还影响了后代不少作家,俨然自成一种小说流派。
(4)受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同时受到20年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小说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心境,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作为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14.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
一、“闲话体”的基本体式
周作人是“闲话”散文的第一家,他的散文大都是以“闲话”风格为旨趣。
“闲话体”散文当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闲谈话题轻松随便,一是闲谈的风格亲切平和。
“闲话”体式之平和自然,正与“平和冲淡”的思想内容相统一。
二、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周作人文章之涩,主要是“文词”的因素。
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实验了一种“文抄公体”的形式,文章的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是周作人的评点,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或两者兼而有之。周作人对“涩”及与之相关的“苦”都情有独钟。周作人文章之”涩”,又是心绪之“涩”。
三、周作人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影响之一,是创造了闲适、清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如《苍蝇》、《入厕读书》。
四、周作人的散文很讲究节奏感。
五、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作人小品散文的一般特征。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周作人这一流派。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新感觉派
三个发展阶段:
(1)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1929年9月,刘呐鸥、施蛰存、戴望舒等又合办了《新文艺》月刊,翻译介绍日本片冈铁兵等新感觉派小说,并发表新感觉派小说。
(2)1932年5月,《现代》创刊,编辑施蛰存对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高度评价,新感觉派创作这时达到了鼎盛时。
(3)1932年以后,刘呐鸥远走日本,穆时英在政治上也趋于堕落,1935年,施蛰存、杜衡等人退出《现代》杂志编辑部,新感觉派解体。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人物
(1)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笔名华安。是新感觉派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擅场于用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来表现人的复杂心理,以及现代大都市文明的快节奏对人心理带来的扭曲。多写人的性压抑和性变态,焦虑和恐惧。同时,施蛰存的作品中始终漂浮着难以割舍的江南水乡的如诗梦境,带着乡土的留恋。
早期小说主要收录在《江干集》、《娟子姑娘》、《追》等集中,艺术上比较幼稚。
艺术成就较高的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小说集中的作品。小说带有明显的心理分析彩。
(2)穆时英(1902-1940)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匿名子。浙江慈溪人,任过国民党文化审查委员会委员,1940年被汪精卫伪政权杀害。他醉心于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表现爱情和死亡的主题。
小说集有《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写十里洋场上海畸形的“战栗和肉的沉醉”的风景。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
穆时英小说更多的是从文化的碰撞中展示人生存的困境,表现人在现代文明的压抑下自我的丧失,成为了“非人”,具有现代哲学的意味。
(3)刘呐鸥(1900-1939)台湾台南人。新感觉派的开山作家,早年留学日本,由于生活在日本的殖民文化环境,使他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隔膜和疏离。译介过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会主义作品及其理论,1928年创办文学月刊《无轨电车》。曾在汪精卫伪政府做新闻官,1939年被青红帮暗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以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描写了都市中男女放纵、刺激的情生活,暴露了大都市的异化、病态和糜烂,展现了大都市的罪恶和人性中的丑陋。
他的小说多是浮光掠影的描绘戏院、赛马场、酒馆的喧嚣,写声犬马中丧失正常理性的人的沉沦。尤其是写女性情感的商品化和随意性性行为。
16.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
(1)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如: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一个周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意者。
(2)运用弗氏的学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作为创作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以回忆、联想、闪念、梦境
、幻觉等方式,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变态心理。如:施蛰存《梅雨之夕》
(3)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多种西方的现代派手法,突出“感觉”,把客观对象主观化,进行主观感情的投射,使对象生命化和个性化。在结构、形式、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大量使用夸张、变形、魔幻、荒诞、蒙太奇、意识流、心理分析等手法进行现实创作;结构上多线并进,跳越性大,常常使用内在视角进行叙述如:《上海的狐步舞》
(4)女人——作为都市的象征
城市,常常被看作欲望的孽海,而女人则是表现欲望的符号。女人与大街与城市混为一体,城市被人格化、女性化,也情化了。男主人公只是这个城市的“看客”。
17.创作心理特点
(1)强调刹那的感觉,以此作为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基础。
(2)强调主观和想象,以此构成作品的现实。
(3)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强调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此揭示现代文明所造成的人格分裂的痛苦。
(4)表现人物的二重性格,对人性中恶的因素的表现。新感觉派表现城市文明下个性的危机、个性的忧郁和个性的挣扎。
18.巴金作品主要艺术成就
(1)“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2)注重发掘人情美的人物塑造方法
(3)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的结构特点
(4)美学特征:抒发真挚浓郁的激
19.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我国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时代的一幅杰出的社会生活的插图。
(2)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3)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20.茅盾的作品就常常偏重于客观的描绘,而巴金的作品却常常偏重于情感的抒发。
21.现代派诗歌:
30年代的诗歌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吸收了象征派的象征手法,去掉了新月派的音乐美,吸收其抒写苦闷、哀叹和意境创造的特点)。现代派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施蛰存、废名、卞之琳、金克木等,因《现代》刊物得名。
22.戴望舒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共存诗90余首。
23.戴望舒诗歌风格
现当代诗歌(1)内容上: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烦忧》《寻梦者》《雨巷》等。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萧红墓畔口占》《白蝴蝶》等。戴望舒的诗歌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苦闷的孤独者和飘忽的少女是他诗歌中重要的形象;忧郁感伤的情绪是主要的精神状态;诗歌忧伤的律动中始终徘徊着一个寻梦者倔强的灵魂。
(2)风格上:民族化的象征主义。
a、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
b、追求意象。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c、从音乐性到非音乐
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调。
24.艾青诗歌的艺术风格
(1)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农民的忧郁”、“流浪汉的心态”是他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征。(2)独特的创作风格: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
(3)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将绘画的光彩和音乐的律动融汇到诗歌语言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