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
1,朦胧诗
朦胧诗是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朔,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它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当时食指,芒克,多多等在“”中就已经开始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是: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侧重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的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③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通感,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巧妙搭配和超现实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意象叠合,寓于暗示性。北岛《回答》,《宣告》,《迷途》《一切》,舒婷《致橡树》《双栀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江河《纪念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朔《大雁塔》
2,政治抒情诗(特点,局限性,作家,代表作)
特点:①“诗人”会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说来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深”,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②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③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郭小川《望星空》,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叙事诗集《将军三部曲》,《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地山谷》,贺敬之《东风万里》《十年颂歌》,诗集《放歌集》
局限性:
3.第一次文代会(时间,地点,意义,内容)
1949,4,2在北平,由郭沫若提议召开,
意义:①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②确立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③确立了今后文学的总方向,为工农兵服务④成立了一个组织: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后成立下属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
内容: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4.新写实小说的 特点
原生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席: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创作主体往往对现实采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零度”叙述: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代表作家作品: 刘恒:《苍河白日梦》 《的粮食》,刘震云 《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官场》、《温故一九四二》 现当代诗歌;池莉:《太阳出世》 《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5.天山牧歌
    这部诗集包括四个组诗、九首散歌和一首叙事诗。在这部诗集里,最受人称道的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两组爱情诗。
艺术成就:(1)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2)抒写浪漫的爱情:
总结:闻捷的《天山牧歌》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政治颂歌——通过爱情描写,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道德,歌颂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崇高的建设者,才是这些诗的真正目的。
6. 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的名称来自黎弘发表在1957年6月11日的《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
代表作: 海默《洞箫横吹》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鲁彦周《归来》
“第四种剧本”主要成就: ①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②勇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表现生活中的“阴暗面”,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7.八个“样板戏”
1、1967年,《红旗》第6期发表江青《论京剧革命》,并在《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中,首次正式采用样板戏的说法。
2八个“样板戏”:为了纪念《讲话》发表25周年,1967年5月1日起,中央小组安排上海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和山东的《奇袭白虎团》,会同北京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举行会演,历时37天,演出218场。这八部作品后来被称为八部“样板戏”。
2、样板戏成为阶级斗争的强大动力,担负起特殊的政治使命。它被赋予严格的规范性,演
出样板戏,一句台词、一个台布、一束灯光、一个道具,甚至人物身上的一块补丁都不能变动,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
8.探索剧
理论方面:对戏剧观进行了探讨。由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1982年、1983年前后出现了戏剧观争鸣。
实践方面:最早引起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马中骏等);此后的《血,总是热的》(宗福先)、《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车站》(高行健)
19851986初,探索戏剧的热潮开始消退。
探索戏剧的成就:
戏剧摆脱了对于政治的从属关系,具有了独立品格,剧作家们不再仅从政治角度,更多的是从文化的各个侧面观察人生,写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创作者的主体性得到张扬,这首先表现在剧作对于写实时空的突破;其次表现在突破写实
戏剧的陈规,大胆调用各种手段(如音乐、歌唱、舞蹈、哑剧等因素、体操、杂技的因素、现代科技带来的声、光、电等因素),从而建构起一个综合艺术体系;
崇尚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探索戏剧共同的审美特征。
9. 寻根小说
兴起原因:
(1)反思文学的合理延伸:——十七年——中国历史
(2)文化保守主义兴起:新儒学对“文化寻根”的影响
(3)文学方面: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4)可追溯到80年代初汪曾祺、邓友梅等人的小说创作
寻根文学特点
(1)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入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2)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
作家作品  汪曾祺:《受戒》、邓友梅:《那五》。阿城:《棋王》
10.哲合忍耶:
“哲合忍耶”一词是阿拉伯语,意思是高声赞颂。哲合忍耶教派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支派,主要流传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鼎盛期在清乾隆年间。 哲合忍耶,从教理上属于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始传者是马明心。是一种穷人的宗教,强调在清贫和苦难中维护信仰的纯洁和心灵的自由,为此不惜牺牲生命,是一种崇尚英雄主义的宗教。
11.现实主义冲击波
出现于1996年并对文坛产生一定冲击的小说创作潮流;带有一定的“主旋律”彩;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现实;不足:视点有待真正下沉;理性批判精神有待加强;需要克服“报告文学化”倾向——写好人物。
特征:1、强烈的现实感,类型化的道德主义思路。2、叙事立场的暧昧不明。
3、叙事意识的止步不前,“拟客观”的美学效果
代表作家作品  刘醒龙《分享艰难》  关仁山《九月还乡》  谈歌《大厂》
12.“两结合”的创作手法
“两结合”的创作手法指即无产阶级文学的艺术手法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来源于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 “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接着讲“形式是民歌,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立的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周扬在《红旗》创刊号上发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随后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正式提出“两结合”的口号
13.新民歌运动
1958年期间人民众自发的用歌曲的形式表达自己理想,歌唱自己劳动。很多人都来创作形成了创作热潮,后来经过有组织的领导,提倡,收集,形成新民歌运动。它既有劳动人民的真实心声。又有政治上的冒进,和经济上浮夸的现象。同时追求诗歌数量上的高产,对作者队伍高度重视,并迅速培养。1959年郭沫若和周扬编选的新民歌选集《红旗歌谣》正式出版,诗坛刮起了新民歌诗风。
14.先锋文学
产生:小说的先锋观念肇始于80年代中期的刘索拉、徐星等人。它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特点1、对意识形态回避、反叛和消解;放弃了对生活的象征、转喻,以及本质的抽象和形而上的把握,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
2、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
3、重视人物主观意识、变态心理的开掘。
4、高度重视小说形式,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使读者由对人物和意义的关注,转向对叙述过程的关注。
代表作家作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15. “重写文学史
早在8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中,就有人鉴于极左思潮对文艺的伤害,反思文学史写作,如王瑶、唐弢就认为自己的文学史缺点很多。
1988年前后,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在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出现许多“重写”、“重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文章,强调了文学的审美维度和现代文学学科的独立性。在“重写文学史”专栏《主持人的话》申明“重写”的意义是“要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之从从属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改变过去那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学的思维定势”。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既反映了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和日益多元的观念空间,同时也是从70年代末开始治学生涯的一批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一次大胆,深入的积极探索。
16. 伤痕文学
(一)起因:
1977年刘心武发表《班主任》,不久卢新华(时为复旦大学学生)发表《伤痕》,“伤痕文学”、“伤痕小说”由此得名。 最早打破文坛僵局,具有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