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欣赏原则:“诗无达诂"
胡德刚
(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贵州仁怀564500)
摘要:本文论述了诗歌的欣赏原则——j‘诗无达诂”。并举古今诗作具体说明。最后分析了造成“诗无达诂”的原因。
关键词:诗歌欣赏原则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本是诗论术语,原指《诗经》中作品的旨意本无明确固定的解释,语出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第五》:“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氏从先秦时人赋诗言志多断章取义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要自由表达意旨,可不顾及原诗题旨,对《诗》作任意的引用和发挥。由于董氏全然不理会原作的本旨。说诗难免有主观随意之弊。如《诗经魏风伐檀》明是一首愤怒抨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刺”诗,但董仲舒据其“《诗》无达诂”之说,割裂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化“刺”为“美”。认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样冷嘲热讽的话.歌颂了统治阶级的“君子”“先其事,后其食”,是不会尸位素餐的。这样理解和运用“《诗》无达诂”,就把一部古《诗》肢解得面目全非了。
那么,对于“《诗》无达诂”的理论究竟如何理解呢?唐宋以来,论者要求读诗解诗切勿拘执一端,附会牵强。
与汉儒经生随心曲说相反.后来的诗论家们则从文学欣赏的审美思维入手,把“诗无达诂”用来泛指一般诗歌的欣赏原则。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现略举数例以作说明。
如陶渊明《饮酒》谆}嵋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的佳旬。苏轼盛赞道:“采菊而见山。境与心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题陶渊明饮酒诗后》)所谓“境与心会”,就是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正与陶公纯静超脱的心境相融,自然与诗人的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这种“境与心会”的感触微妙复杂难以言传.连诗人自己也一时说不清,所以他最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而也为读者留下了一片艺术空白。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发挥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饮酒》诗也因此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就是“诗无达诂”的妙用。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典故词语不难解释,但却常是“诂”而不“达”。这类无题诗.感情极其细腻复杂,常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诗的末联明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感情太微妙太复杂了,以至于连作
”6
者也~时说不清楚,为什么读者却偏要自苦吃、硬作解语呢?勉强“达诂”,可能偏离原诗意旨更远。诗歌欣赏就是这样。该清楚的地方则“访”之“达”之;该模糊的地方则不必诂、不必解。
又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此诗可以作出相反的两种情绪的解读:
这首诗可这样理解:写频频飞人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
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爽《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此诗还可以这样解读: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齑,“点染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表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呢。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现当代诗歌究竟诗作表达的真实情感是什么。恐怕只有作者杜甫知道了。
用“诗无达诂”的理论可以用来解读现当代诗歌。如:郑愁予《错误》一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客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此诗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从景层面,可以把《错误》当作一首借景抒怀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