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表为1913一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 )
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
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C.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改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制度改革
C.政治体制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6.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7.1961年的苏共二十二大,宣布苏联要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为此,工业产品在第一个十年要增长1.5倍,第二个十年增长不少于5倍;农产品总产量第一个十年要增加1.5倍,第二个十年增加2.5倍。这反映了
A.斯大林体制的弊病有一定改进 B.工农业不平衡局面有一定的改善
C.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达到高峰 D.冷战局势推动苏联经济发展加快
8.列宁曾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由此可以看出
A.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B.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采用军事的或行政的手段进行经济建设是正确的
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9.有学者指出,赫鲁晓夫在改革过程中感悟到“冷战"后新时代将会到来,但他又无力自觉地把握住战后时代转换的重要契机,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体制。他只能是个过渡性的人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
A.不能担当领导苏联的重任 B.无力推动苏联社会的进步
C.没有尝试突破传统经济体制 D.在改革上具有表面化特征
10.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其中为“打破坚冰”“开通航路”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1.数千名新经济人遭囚禁,或被赶出家门。到1928年底,1926年注册的40万民营企业中,已有一半以上因不堪重税或警方行动而被关闭;到1929年底,存留的仅占十分之一。苏
联上述做法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 B.打击国内反动势力的措施
C.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D.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策略
12.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试图突破传统模式的框架 B.对其后的苏联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C.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D.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13.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1925年苏联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这表明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形成 B.工业发展资金得到解决
C.新经济政策被废除 D.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14.《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指出:没有租让(国家把某些无力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我们就不能实行我们的纲领和电气化。这表明租让制
A.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举措 B.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
C.利用私人资本建设社会主义 D.加快了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15.阅读下面苏联工农业产值增长图,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逐步确立
B.片面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C.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D.工业化极大地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16.列宁指出:“学会了解商业关系和经商是我们的责任。商业问题成了党的一个实际问题,成了经济建设的一个实际问题。”列宁讲这番话的背景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 B.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改革苏联经济模式
17.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取消自由贸易 B.允许利用外资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施五年计划
18.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19.(时空观念——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1932年,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斯大林曾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术建成的。上述现象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向往计划经济 B.苏联和罗斯福政府关系友好
C.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先导 D.苏联适时把握历史发展机遇
20.1929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化
A.提升了苏联综合国力 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借助了有利国际环境 D.减少了社会制度对立
21.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 B.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C.中央增加指令性计划指标 D.地方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
22.1953年,苏联农庄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益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品为3O千克,分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余粮被强行征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3.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但这时的苏联却完成了“一五”计划,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取得这样巨大成就是因为
A.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历史的教训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了农业集体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