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授课班级:高一4班
教学目标:
2、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周恩来、在期间对经济的贡献。
(3)、了解1956——1976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制定的正确决策和出现的重大失误。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总结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课堂上,以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就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结论展开思考,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路和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3)、“十年”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难点: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自主归纳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介绍专题三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崭新的社会形态,如何开展经济建设?
投影: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
“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就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这在我们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 ---刘少奇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各项重要建设的经验将成为新中国的榜样。”
---《人民日报》
这表明新中国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将采取什么模式?(苏联模式)
一、模仿苏联模式
1、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引导学生阅读P52至P53教材内容,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A、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示: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以东北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师生归纳特点: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问: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
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三大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
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二、走自己的路
从1956年开始,新中国政府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再照搬苏联模式。
1、背景
(1)、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掀起批判斯大林的浪潮,也使我国开始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2、开始标志: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
3、初步成果:中共八大的决策(1956)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八大的主要决策
(1)、客观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制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然而,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中共八大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投影:
中国从政治、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一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十五年以后,在我们的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到那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这段材料是1957年在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的,材料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和愿望呢?
(生答,师总结:希望迅速赶超英国,急于求成,思想上过于冒进。)
4、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通过一系列历史图片再现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当年“左”倾错误的狂热和危害。)
运动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在农业战线上则是虚报农作物亩产量,各地争放“高产卫星”。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农村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实行集体劳动、集体分配。其特点是“一大二公”。
危害: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极大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直接导致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1959——1961)。
5、“八字方针”的提出(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6、十年建设的成就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示:武钢、包钢、石油自给。
7、“”十年动乱(1966——1976)
投影: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问:60年代末的中国与世界经历着怎样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全国陷于大动乱,国民经济严重受损。
世界:资本主义正经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结论:“”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投影:
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错误进行了一些抵制和纠正,使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得以出现转机和回升。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P57相关内容,明确周恩来和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和发展。(全面整顿的突破口:铁路运输。)
投影: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问:5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是什么?(曲折发展)
思维拓展: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展开讨论,反思历史。)
参考答案:
(1)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6)要保持社会的团结。
课后延伸:结合本课内容,请你写一段话,来描述新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字数不少于200。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在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1956年至1976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国政府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而同一时期的世界则不同,特别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就使原本存在的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使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任务变得更加沉重。
板书设计:
一、模仿苏联模式: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一五计划的实施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标志)
二、走自己的路
1、背景:
2、实践探索:历史的教训
(1)、开端:《论十大关系》
(2)、初步成果:中共八大的决策
(3)、“左”倾错误: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
三、20年探索的经验教训:
布置作业:《创新设计》P36——37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容量较大,在旧课程时期是分成好几节课来讲述的。与旧课程不同的是,本节内容侧重讲述新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探索。为了在一节课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我只能紧紧抓住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淡化其它知识点。
由于本节课历史概念较多、历史理论相对晦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情景、历史图片和历史人物,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听课效率。本堂课我感觉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课堂上较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历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许多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联系社会生活的相关方面,结合本课内容进行比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印象。如讲述人民公社化运动,可联系合作社——人民公社——乡——镇的建制沿革;讲述,直接引入三年困难时期;讲述十年“”,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相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将中国与世界相联系,又可以把握一些历史概念的内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