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秋月倍受中国人钟爱的原因。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出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使用的资料和数据。
【教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中秋,我们就会想到“月亮”,中秋明月, 在诗词名篇之中,往往有着“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明月今宵多”等赞誉之词。但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却并非如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中秋月》,课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领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代表作有《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8年,是作者在浙江大学科学团体联合会上所作的一篇学术讲稿,也是一篇解说
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当时作者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3.字词积累
赋诗 姗姗来迟 装模作态 不无裨益 手胼足胝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长期以来,人们对中秋月有哪些错误认识?
明确:一是中秋节在时间上为三秋恰半;二是中秋节的月亮分外明亮。三是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大,且照临长久。四是文人笔下中秋月姗姗来迟。
2.第1段为什么要写古代文人赋诗、仕女赏月的雅事?
说明中秋节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渲染一种诗意氛围,用以激发听众的兴趣。
3.第2段结尾说:“下面将要讲到秋分前后月望时有一种特别可以留恋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中秋月“特别可以留恋”?
因为中秋时节,是农民开始收获的时候,“这时昼渐渐短而夜渐渐长,将近黄昏有了月亮可以帮助农民延长在田间多做几十分钟的工作”,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4.从文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中秋月,并填写表格。
传统认识 | 科学结论 | 科学道理 |
中秋节三秋恰半 | ||
月到中秋分外明 | ||
一年明月今宵多 | ||
中秋之月大而圆 | ||
中秋月姗姗来迟 | ||
明确:
传统认识 | 科学结论 | 科学道理 |
中秋节三秋恰半 | 按中国天文学,中秋应在秋分,这和阴历八月半相距不远。 | 按西洋天文学,中秋应在立冬;按气象学,中秋应在阳历10月15、16日左右。这两个日期统和阴历八月半相距甚远。 |
月到中秋分外明 | 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 | 第一,月亮离开天顶愈远,其光亦愈弱。每逢望月,秋分前后月亮高度适中,夏至前后高度较低,冬至前后高度最大。故望月最亮应在冬至前后。第二,云量和湿度也是影响月亮亮度的因素,我国各地仲冬时候比中秋前后来得明爽,故仲冬时候月亮最亮。 |
一年明月今宵多 | 中秋月并非照临最久。 | 月亮出来了月照时间与月亮的高度相关,冬至前后月照时间最长,夏至最短,中秋介乎中间。 |
中秋之月大而圆 | 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 | 人眼看月亮,其大小与月亮处在近地点还是在远地点有关。“今年中秋节月亮在远地点,所以中秋节的月亮只会看得小,不会看得大。” |
中秋月姗姗来迟 | 中秋月出山并不迟,中秋以后月亮出来得反而比其他月份的相同日期早。 | 在温带日月行到春分点时,黄道和平地相交的角度最小;而日月的赤纬天天在增加,所以日月出来每天要提早。在春分时候,每天旭日东升要比前一天早半分钟;到中秋时月亮走近春分点,所以月亮出来的时间也要天天提早。 |
5.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列图表
(2)穿插诗文、典故及有关科学知识。
这是一篇学术演讲,具有一定专业性。但作者在阐述科学知识的同时,或引用诗文或摘引报刊文章,或穿插典故,或穿插其他科学知识,使听众不觉得枯燥,既增添了情趣,又丰富了知识。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课文引用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句,回忆一下你所读过的诗词,请列举出五句有关月亮的诗句。
五、情感升华
小时候,我们总盼着长大,长大后,或者外出上学,或者外出工作,总会在不经意间,羡慕曾经的日子。远离故乡时,读着李白的静夜思,品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见中秋月儿圆。人生弹指一挥间,永恒的是天上的月,变幻的总是那月下的芸芸众生。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人不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