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教案)
教者:贾涛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
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
2、解释下列词语
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不无裨益:
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
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
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
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出自《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
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
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夏日
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一年明月今宵多:出自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
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3、积累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一)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的天空和白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
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
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
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
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
的大人们,三五成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
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
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
(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
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
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
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的、绿的甜丝,无的冰糖,黄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
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
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
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
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
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二)月亮堂堂
①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
②记忆中,每每这时候,我奶奶站在门旁,对着浩瀚的天空里那一轮皓月,很抒情地叹道:“月亮——堂堂哦!”于是掇条长凳放在门前的场地上,她坐在一片奶白的月光里,周身晕染一层绒绒的白光,像莲花上的观音。
③我喜欢奶奶那“月亮堂堂”,多年后再在嘴边咀嚼,只觉得有一片浩茫而(A、清澈B、澄澈)的月光,那样广大无边地覆下来,人世乾坤,堂堂中正。就连月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
④月亮堂堂的夜晚,奶奶喜欢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剥豆。豆是种在田埂上的豆,或者无人耕种的河畈上,个个豆荚长得肚大腰圆,得意满满。黄昏时,奶奶从河畈或田埂上背一大捆豆秆回家,堆在场地上或者屋檐下。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奶奶坐在那月里剥起豆来,安静无声的。只是过那么一会儿,扔了一棵已剥完的豆秆,再抽出另一棵,如此往返,不缓不急。没有什么会惊扰得她停下,也没有什么会催着她赶紧,剥豆的奶奶和月光一起构成一幅人间的画儿,安详而明朗——是月光,把一个乡间老妪最普通的劳动,注解成人间美丽的图画。
⑤有一年仲秋时节的夜里,是下半夜,口渴了,爬起来到厨房水喝。圾着一双凉软的布鞋,(A、朦朦胧胧B、隐隐约约)到得厨房,立时惊呆了——
好一片月!那一片仲秋后半夜的月光,透过厨房窗子上的玻璃纸,满满覆在锅灶上,满得要溢出来,分外的明净与纯正。厨房也仿佛被这一大块月光清洗了一样,锅铲子亮得灼眼,平日里黑黝黝的松木锅盖,这一刻显得那样洁净与沉静,横躺在锅沿上,竟像入了禅。厨房里,没有月光的地方,还是一片潮润润的(A、阴暗B、幽暗),幽暗的水缸底下,蛐蛐儿叫得正欢,那唧唧虫声虽月亮出来了
在暗处,却也有月光的清明与澄澈。我提起瓢子舀了半瓢水,水里也晃动着一小块光亮,我欢喜地把水喝下,连同那一小块晃动的光亮,只觉得自己也通体透明而洁净。月亮的光明与美好,那一个后半夜里,我也有了,我身体的这个小宇宙,角角落落,都得了月光朗照,白日里的不快,人前藏不住的那慌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