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请书指导老师意见
篇一:项目申请书指导老师意见导师推荐意见本课题研究利用IGS 精密星历数据对卫星任意时刻位置(轨道)进行内插(加 密)和在IGS 星历附近进行轨道外推的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卫星轨道的加密 效果展开论证和评价,这对于提高用户任意时刻的定位精度尤其是对提高 GPS 精密单点定位精度有实际意义;课题的研究内容并非本科知识的简单延续和加 深,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完GPS 定位基本原理课程后,综合利用测量平差和其它 专业知识,结合数值方法,并掌握一定计算机编程和网络知识才可以完成,因此, 本课题是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极好锻炼,课 题研究是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一次升华,对学生具有适度的挑战性。课题既有实 际意义,又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综上,同意推荐本课题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篇二:项目申请书指导老师意见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包括申请人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外语程度、学风;对申请人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的审查意见;是否同意进行论文答辩和申请学位等。)--同学积极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提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该生在攻读硕士期间学习认真,完成了申请硕士学位所要求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优秀,进一步深化了专业方面的理论学习,具备
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该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该生在硕士期间,参加了教育厅科研项目的研究,参与教材的编写,并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技能。该生所完成的毕业论文,研究设计合理,数据准确,结论可靠,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认为该硕士论文已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要求,特同意其进行硕士论文答辩,并推荐其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答辩申请书及导师评语本人就读硕士研究生以来,师从XXX教授;在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以来,积极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在对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获得的科研成果,完;综上所述,本人达到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分的要求,完;特此申请;导师评语;该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该生在论文研究工作中,查阅和分析了相控阵天线测试;该生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硕士论文答辩申请书本人就读硕士研究生以来,师从XXX教授。研究生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所修课程总学分为29分,其中学位课程17分,达到了本专业培养计划中对学分的要求。在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以来,积极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在参与的XXX课题中,主要负责核心理论的攻关工作,通过刻苦钻研,取得了相关科研成果,为后续实验平台的顺利搭建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对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获得的科研成果,完成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并已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
审查。综上所述,本人达到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分的要求,完成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已按培养计划完成了规定的全部要求,符合毕业条件。现申请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请予以审查,准与答辩。特此申请 导师评语该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掌握了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具备从事电子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能力。该生在论文研究工作中,查阅和分析了相控阵天线测试诊断领域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撰写中所引用的资料真实可靠、研究方法正确、所得数据详实、写作规范符合要求、文章结构逻辑性强,达到了学位论文的要求。该生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阅读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具备较好的英语写作和会话能力。三亿文库3y.uu456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硕士研究生答辩申请书及导师评语模板07等内容。篇三:项目申请书指导老师意见导师推荐意见本课题研究利用IGS精密星历数据对卫星任意时刻位置(轨道)进行内插(加密)和在IGS星历附近进行轨道外推的算法,并对各种
算法进行卫星轨道的加密效果展开论证和评价,这对于提高用户任意时刻的定位精度尤其是对提高GPS精密单点定位精度有实际意义;课题的研究内容并非本科知识的简单延续和加深,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完GPS定位基本原理课程后,综合利用测量平差和其它专业知识,结合数值方法,并掌握一定计算机编程和网络知识才可以完成,因此,本课题是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极好锻炼,课题研究是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一次升华,对学生具有适度的挑战性。课题既有实际意义,又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综上,同意推荐本课题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篇四:项目申请书指导老师意见南京工业大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请书南京工业大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 竖向生态村落——一种可持续的城中村转型模式 人: 严羽 所在学院: 建筑学院 项目成员: 陈彦婷 郑文雅 严羽 邓珺文 顾睿 指导教师: 蔡志昶 申报时间: 2012 5   项目名称 竖向生态村落——一种可持续的城中村转型模式 项目起止时间 2012 5 2013 4 项目负责人 严羽 性别男学 建筑学院 年级专业 建筑学 09 平均绩点 13382720001 E-mail 454254810@qq 项目组成员 性别 年级专业 平均绩点 承担工作 陈彦婷 建筑学 08 组织调研工作 郑文雅 城市规划 08 文献收集和数据整理 邓珺文 建筑学 09 建筑单体构思设计 顾睿 城市规划 09
建筑体组合调整 指导教师 蔡志昶 性别男 职称/职务 讲师、博士 所属学院 研究领域 E-mail 一、项目简介 1、项目研究意义 由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城市空间迅速向郊区扩张,原有的农业用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在仅保留宅基地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聚落被纳入城市范围,形成了城中村。城中村所带来的城市发展隐患是一种双向的、持续的恶性循环。由于原有的农村聚落宅基地被直接保留,住宅的建筑密度较大,缺少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且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就业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社会关怀,导致在城中村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和矛盾;就城市而言,被僵硬保留下来的农村聚落无疑是破坏城市肌理的做法,不仅连续的城市空间被切断、阻塞路网,且农村聚落对空间的利用率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然而对于低收入者、外来民工而言,城中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仅房租低廉,且相对于郊区交通较为便利。大量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的涌入无疑使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活力进一步降低,地价下降,新的一批低收入流动人口再次涌入。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一些城市化进程较快地区的农产品很难自给自足。依靠外地供给的农业模式无疑增加了城市发展的成本。丧失耕地的农业人口被纳入城市范畴,大量有农业生产能力的人口被闲置,这无疑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浪费。对原有农业耕地的一种破坏。伴随城中村问题而来
的还有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生态问题,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也在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见缓解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生态问题已刻不容缓。针对目前以城中村为核心的种种城市及生态问题,我们旨在利用一种可持续的竖直生态村落来改良城中村原有结构,在添加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改良城中村生活空间和生活密度的同时,确保城中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价值,并加入垂直农场的概念,归还城中村居民原有的田园生活,使城中村积极参与到城市的运转之中,并借此改良城市的运作方式,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2、项目研究问题 2.1 城中村的主要问题: (1)、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村名随意搭建增建房屋,城中村建筑楼挤房密,参差不齐,空间布局混乱,手楼”“贴面楼”“一线天现象十分常见 (2)、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城中村大多道路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水、电管线混乱,公厕奇缺。此外,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文体医卫设施和商业服务点不足。(3)、环境卫生条件差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城中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之村名生活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是的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4)、社会治安混乱 城中村暂住人口过多,人口构成复杂,素质较低,加上促租屋分散、隐蔽、无人管理,使得
城中村往往成为犯罪嫌疑人的隐匿处、边缘人的聚居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2.2 城市生态问题: (1)环境退化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全面的环境退化问题,包括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流失、城市垃圾、耕地流失等等。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2)人口问题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会更加迅速地进入城市。(3)资源与能源短缺 资源与能源短缺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并且这个基本国情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低效的资源与能源利用而显得更加严重,这导致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是一个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城市化。(4)不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处在一个严重的不均衡的状态中,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在各个方面,如西部与东部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社会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不平衡等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社会不公正,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紧张的对立情绪。2.3 结论 看待城中村问题,不仅仅要将其作为一个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问题,还应把对其的改造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契机。所以舍弃以往简单的拆建,改用系统的、生态的、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城中村问题成了我们的必要选择。3、项目研究内容 1、以南京为主要研究案例,研究导致城中村问题的主要原因。2、通过实地调研,对南京城中城中村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其中包括人口密度、居民职业、居民的出行习惯、城中村路网体统、建筑风貌。同时还应包括对周边城市空间的研
究,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商业业态等方面。从调研中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归纳不同地区城中村的典型特征,寻求各个环节中可能的解决措施。3、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农村聚落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模式和对生活方式的诉求,并比较分析与生活现状有何差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城中村类型建立分析模型,抽象出最典型最广泛使用的原型。4、对城市肌理的研究 5、城中村的改建不仅仅影响到城中村内部的空间形态,对于城市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城市的宏观角度分析城市的诉求,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考察制定切实的可持续生态规划改造方案。确保改造方案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出创新有效、可持续的方案。6、考虑到城中村改造后的运转、能耗以及在城市中的定位等问题,考虑原方案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7、结合城市脉络,讨论竖向组织功能空间的可能性与组织模式,并建立出一套完整空间以及生态系统以满足城中村改建方案的可持续性。4、项目目标 1、通过调研分析,数据处理等方式到导致城中村现象的诱因,抓住城中村居住模式的症结所在,寻求各个环节中的解决措施 2、尝试建筑学、城市规划相结合,以解决城中村改造的工作模式 3、利用竖向生态村落空间解决城市对于农业用地的诉求 4、探索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解决城中村问题。5、建立竖向空间构筑模型,以及水平向建筑组合模式,形成完整的三维体系 6、通过建筑设计和规划的方法设计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模式,帮助
城中村居民积极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当中,使原本没有活力的城中村成为新的生态有机体,与城市产生互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构建生态可持续的的垂直村落,在一个完整建筑体系中解决片区内居住、工作、休憩以及农业生产的诉求。8、以新的生活模式为前提构筑城中村改造的建筑模型,并通过模拟和数据采样分析评价建筑模型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为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二、申请理由(包括自身/团队具备的知识、条件、特长、兴趣、前期准备等) 一、创新理念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引入垂直元素,将,生态,农业等元素,以三维的模式进行建构,为充斥着混凝图味道的灰的城市,注入绿的血液。使原本早已远离城市的生态农业型生活模式,重新回归城市。同时,为原本因城市扩张而失地的农民提供生态化垂直种植的场所和可能性。二、可行性分析 1、团队组成方面 本次项目训练由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的青年老师和本科生组成跨学科课题组承担,在单体建筑设计、区域规划和建筑理论方面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本科同学本身都已拥有一定的实地调研分析的经验,具备抓住主要矛盾、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2、基于对城中村现状分析的引发的思考 作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城市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正是我们所关心的首要问题。同时在校课堂上的学习,课
后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以及大量的社会实际考察和调研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有了强烈而迫切的使命感促使我们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城中村这一城市的热点问题提出一个具有创新理念的发展模式和改造方法。3、前期工作准备 在项目申请之前,规划专业的同学就已经开始了对城中村的调研和分析,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筑学的同学也已经参与过竖向住宅的设计,在高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相信这些经验和成果对此次创新训练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三、学校提供条件 1.学校拥有配套的模型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和 CAD 实验室,供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索及交流,对方案的形成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物质条件。2.学校在生态领域的权威教授可给予学生相关专业指导,对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3.学校和学院组织定期的交流研讨会,在新建筑的发展方面提供学生以前瞻性的思路。4.学校给予实践创新活动参与者一定的经费补助,可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三、项目方案(技术路线、人员分工等) 技术路线 1.训练目标:希望能从生态节能的角度去保护南京现存的城中村,在不破坏原有居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使其与城市相结合,并发挥一定的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等。设计不是自由发挥,而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自己的设计。2.前期准备:制定工作计划,到相关城中村地区进行实地踏勘(下关地区等),寻相关资料,充分了解其他城市处理城中问题的方式,进一步挖掘城中村潜在的活力点。3.组织实施:在老
师带领下,参观整治较为成功的城中村,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习惯,需求等进行初步认知。其次进行比较大面积,大范围的实地考察,确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大体方向,对可种植的高经济作物进行挑选,并对可依托的旅游项目进行调查。4.教师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分析调研结果,选取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进行二次考察,确定其作为生态村落设计的主体,收集周边环境,文献,图片等资料,为设计做准备。此后,老师对我们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确定主体设计方向并开始深入设计。5.过程管理:根据工作计划表定期向老师汇报,所有工作在老师带领下小组成员自主完成。6.实践环节:小组将广泛征集意见,采取问卷,访谈,观察记录进行实地调研,尽可能符合实际。7.项目结题:采用电脑结合部分手绘的方式绘制平、立、剖面图和效果图,将生态与城中村建设相结合,对设计成果定性分析,最后将以文献,展板等方式进行展示,望能抛砖引玉。人员分工: 严羽,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把握整体进度; 郑文雅,进行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陈彦婷,草拟问卷,访谈的内容以方便调研;邓珺文,进行建筑单体构思与设计; 顾睿,进行建筑体关系的调整。四、项目特与创新点 1 从城市与农村的角度理解、解决城中村现象,同时考虑到城市与农村两者的诉求进行城市空间的设计。避免盲目追求商业利益和土地价值造成的长期隐患,同时利用闲置农业资源反哺城市,用建筑的手法创造出城市、农村双赢互补的生活模式。2 利用竖向村落
的竖向设计手法,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最大的空间,以满足城市转型期复杂的功能诉求。3 全方位、多参数的设计思路。使城中村的改造拥有除居住、商业以外更多的可能性,将高附加值农业、小型化工业等功能考虑到设计当中,使建筑设计、规划的过程并不是单一的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让最后的改造成果作为一个具有城市行为、可以自力更生、同时可以向外输出资源、能量的城市机器。4 以生态的手法、进行具有可持续性的宏观设计。密度高、综合性强、规模较大的建筑中,如何降低能耗、污染、是有限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将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运用生态手法进行设计的单体建筑以及公共社区不仅仅是服务于某个时期,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长期的模式和策略。5 小组成员包含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避免了就建筑设计建筑的空想。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统筹,用建筑学的手法进行深入的单体设计,能够更科学有效的推进方案的发展深入。6 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采用系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城中村改造为出发点,考虑到农民生活模式、城市规划、社会运转、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希望通过一个系统的建筑设计手段缓解一个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五、项目进度安排项目立项申请书 2012-5-2 2012-8-2 讨论主题,确定方向并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进行初步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城中村居民的需求。整理初步调研得出的结果并开始思考设计的主体方向。2012-8-2
2012-12-2 进行二次调研,补充初次调研结果。对设计进行修改并与老师进行交流。2012-12-2 2013-1-2 进行中期汇报,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2013-1-2 2013-4-2 开始深入设计,深层次思考生态与村落的关系。确定典型的设计方式,深入设计。补充调研,完善设计。2013-4-2 至最后 继续完善设计至完结。六、项目经费使用计划(要求写清具体预算和经费总额) 总预算:4800 (一)资料库 1 文献书籍刊物 900 2 电子文献 150 (二)调研费用 1 问卷调查 400 2 文本材料处理经费 500 (包括前期资料整合和后期资料处理打印) 3 电脑效果图 400 4 调研差旅费 900 (三)模型材料费用 1、材料购置 950 2、模型制作 1 数字切割(预计 2-3 次) 400 2 材料处理 200   七、项目完成预期成果(论文级别、专利、设计、产品、服务) 希望这个项目不仅仅是自己埋头做设计,纸上谈兵,而是付诸实践、结合实际做出的长远的、创新的规划。我们不是为了做建筑去设计,而是为了改善城中村的居住环境,通过引入一种新的生活和城市运作方式,使城中村这一城市死角能对城市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希望我们的项目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宣传出去,让更多的南京市民了解到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了解到更多有益的开发方式,以创新的姿态,从现实的角度,让更多市民加入到城中村的开发和利用的队伍中来。成果形式: 1)完成并发表论文:2 3 篇相关论文,至少 2 篇发表。(2)完成调研报告。(3)模
型一个,附加影像及文字分析。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公章):   学院意见学院意见 签名(公章): 学校审核意见学校审核意见 签名(公章): 备注备注篇五:项目申请书指导老师意见二、选题依据(包括项目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并列出主要参考文献)1 学术价值:  1学术价值: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李秀山的泥塑艺术价值极高,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吸收了国画甚至西洋画的艺术营养,使作品更具有张力,更加逼真。他创作的婚丧嫁娶民俗系列、柴米油盐生活系列、中国四大名著人物等大型系列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无论造型、神态、着、肢体语言都有相通之处,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李秀山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特,极富喜庆生活气息。他运用了现代对比手法,使作品有冷有暖、有阴有阳,具有立体感、穿透力。应用价值:1、李秀山泥塑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推动河南省由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调研有利于保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2、它
属于民间雕塑。属于民间庙堂彩塑,保留了民间传统雕塑的特点。有利于对民间美术学的保护、推广和宣传。造型、神态、着、肢体语言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他运用了现代对比手法,使作品有冷有暖、有阴有阳,具有立体感、穿透力。透过表层的现象去分析它的艺术规律和特性,认知它的内在深度和力量,从而探寻出它的审美和价值观念。通过总结思考应用到我们专业理论和创作上及对传统泥塑的认识和发展上。可利用它的造型、技法应用到现代雕塑中。3、对传承人的生存现状调查。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调动传承人的热情和信心。4、填补关于庙堂雕塑领域在河南的空缺 3现状分析: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评审委员会认真评审和认定,提出了推荐项目共121项,并于2006118日向社会公示。其中包括柘城李秀山泥塑。而柘城县远襄镇的泥塑高手李秀山,被人尊称泥人李。他几十年间制作出了不计其数的泥塑作品,声名远扬。20068月,李秀山的作品《搏》获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并注册了秀山泥人李商标。最近,李秀山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李秀山泥塑又登上了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泥人李可谓是双喜临门。但柘城李秀山泥塑还有许多局限,例如只局限在家族的传承和家庭式创作,也很少有人了解和关注柘城李秀山泥塑,艺人缺乏创新动力和激情。现在关于李秀山泥塑的综合调查还没有,仅仅有几家报纸报道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下要大力宣传柘城李秀山泥塑,提高人们对泥塑的认识了解和审美趣 4参考文献:泥塑雕塑》 孙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09-3-1 《中国传统工艺、民间工艺》董季 04-9-1 《地工开物》  蔡成 上海三联出版社 07-1-1 《金瓶梅彩塑》 逯彤 国际文化出版社 09-1-1 《中国彩塑泥人》 徐华鋿 中国林业出版社 08-1-1 商丘日报》 董传礼 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