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升学宴”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到了,又是学生们毕业之际。高考没过去多久,各大酒楼的生意就红火起来了,预定酒席的人是络绎不绝,而这些酒席又大都是为子女的升学宴所预定的。因为操办升学宴已成为我们这个小城约定俗成的一个风俗了,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如果不请个几十桌热闹热闹,传出去便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而升学宴的隆重程度,人数、礼金的多少也成为了衡量父母身份能力高低的标志。于是请客敛财在加上升学宴的“帽子”后成为了一件无比体面的事情,身边的亲戚朋友每每聚在一起,比较谁收到的请帖多便成为他们乐此不彼的话题。而盛行的升学宴也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有些“吃不消”。邻居告诉我,他曾一个上午就接到了5张请帖,其中的4张就是亲朋好友的孩子考上大学摆升学宴的,在使他哭笑不得的同时也让他感到十分为难。因为去赴宴肯定是要给红包,少则五十,多则数百元。虽然封红包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但单位的领导摆宴,红包肯定不能少给;同事摆宴,也不能封得太少,否则在单位不好做人。可以算算,许多人因升学宴而送出去的礼金,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当月的工资收入。请帖收得多了,礼金送出去多了,大部分人心里总是不太平衡的,心里总是盘算着子女毕
业后的升学宴,有的实在等不及的,主意竟打到了侄子侄女的身上。被请者虽说觉得不合情理,但是碍于颜面,却又是不得不去的。所以,对于“升学宴”许多人是叫苦不迭的。
二、案例。
暑假,就正是升学宴扎堆的时候。在今年8月17日的中午,我的同学谭某应初中同学陈某之邀,到某大酒店参加他的升学宴。陈某的父母亲由于都在政府机关工作,平时结交的人很多,所以升学宴操办得很隆重。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收礼金的地方不再是以前熟知的饭店大门口了,而是位于饭店楼上的一处隐秘的雅间内。谭某到之时,雅间内已经挤满了人,大家手中都揣着一百到几百元不等的礼金,表现得颇为积极。旁边坐着的谭某的另一个初中同学小声说道:“看这个情况,收个十几万的,不成问题的。”谭某粗略的估计了一下,这场升学宴的规模至少在五十桌以上。
十一点一过,宴席准时开始,一时间可谓是“觥筹交错”。酒席正酣,几个不速之客打乱了这喜庆的气氛。乍一看到这几人出现在宴席上,谭某以为是陈某父母的朋友来参加升学宴的。后见来人径自到陈某的父母,双方交谈了几句后,陈某父母的脸逐渐阴沉,才知道事情有些不妙。而此时在场人士也明显感到了事情的严重,开始互相攀谈,话题当然是与之有关,
有的人焦急不已,而有的人虽没有明显表达出来,但脸上幸灾乐祸之味则尽显。谭弄也耐不住好奇,向旁边的人打听,才知政府在前不久就下达了通知,明令禁止公务员大肆操办“升学宴”等有违规请客送礼行为的宴席,并且为巩固我县禁止请客送礼的成果,还发动广大干对操办“升学宴”等违规请客送礼行为进行举报。而县纪委监察局亦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坚决查处,追究当事人和所属单位的责任。而举办此次升学宴的陈某的父母正是国家公职人员,于是在纪检人员的干涉下,一场原本喜庆的升学宴不欢而散。
事后,作为对陈某的关心,谭某打电话给陈某向他问询结果。陈某向他说到:“我们家举办升学宴的临近的几家酒楼同样也有公务员操办宴席的行为,但都没人去管,偏我们家被逮了个正着,肯定是有人举报了,如果让我们知道是谁了决不放过他。不过还好的是,我爸妈与主管这项工作的领导李某关系很铁,不过是罚点钱,没多大事。”
三、分析。
上诉案例中陈某的父母都为国家公务员,在明明知晓纪委、监察局已发出禁止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大操大办“升学宴”,违者必究的通知后,依然不管不顾、“顶风作案”,这是完全藐视国家相关规定,知法犯法的行为。并且这是被执法人员抓个现行的,证据确凿。根据曾出现过
的相关案例的处罚情况来看,县纪检部门应当给予陈某父母严重警告处分,并没收所受礼金。但上诉案例中,陈某的父母因与主管相关工作的领导相熟,就被免于处分,只是例行公事的罚点款,这位李性领导利用职务之便,替陈某父母逃避罪责,这是一种典型的包庇亲友、纵容违纪、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的行为,也应对这位李性领导予以严肃处理。但上诉案例中的陈某父母以及包庇他们的李某,却都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说明了虽然公职人员大操大办“升学宴”是被明令禁止了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却不小。因为这其中还存在着官官相护,互相充当“保护伞”的现象,而这其中的漏洞之大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的。从案例中陈某的话可以看出,经过此次事件,陈某父母并没有得到教训,相反还想伺机报复举报者。如果他们的行为得逞,举报违规行为的人遭到报复,这将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不良的影响,以后敢于揭露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将越来越少,制定的相关法律规定也将寸步难行了。
通过上诉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升学宴”之风愈演愈烈了,面对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应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去遏制住这种不正之风。首先,要倡导勤俭节约。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升学宴”,提倡用发短信、送贺卡等简朴、节俭、文明的方式表达祝贺和感恩之心,营造健康、文明的良好氛围。同时,更要严格责任追究。要加强对本地、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管理,党政“一把手”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
责任。各纪检监察组织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利用学生毕业升学大摆“升学宴”借机敛财问题进行明察暗访。另外,也要充分发挥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组织新闻媒体、“三风”巡察员和特邀监察员开展监督检查,动员广大众进行监督。最后,对违反规定,大摆“升学宴”的,应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规定,严肃追究当事人以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升学宴
党员及其公职人员大办升学宴的行为被明令禁止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这种不良风气,但普通老百姓的升学宴呢?这又由谁来禁止?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今天,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抵制“升学宴”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努力解决。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改变需要一定的过程,因为这其中还牵扯到中国人重视礼尚往来的观念,这是没办法立即就禁止的。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一种自觉性,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升学宴到最后只是钱财的循环周转,在循环过程中还因为花费而造成损失,给众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更值得注意的是,升学宴也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升学宴的升温,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一种攀比风,孩子尚未走向社会便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熏染与影响,这是一种不良教化,对此我们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
考上大学是好事,请客吃饭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想借此机会捞上一笔就使这种请客变了味,成了敛财了。而且考上大学,不过是走到了人生的中第一个节点。适度的庆贺之余,准大学生们更需要的是暂时成功后的清醒,是有如当头棒喝的激励,而不是在酒店里念着获奖感言般的答谢词。将升学当作起点,才是对老师、家长和社会的最大回报。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共同抵制这一风气,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一人不办升学宴,势必难以对大局奏效,如果大多数人都行动起来,遏制升学宴就有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