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一)诗人简介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经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 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 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宅。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 75 岁
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 10 年,杜甫也去世 2 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 易适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 9 岁便能够 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赋予他很大的刺激和催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殊刻  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 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从白居易一辈子仕途  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
个诗人,却 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 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 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干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 非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 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磨万击,作了许多艺术 加工。诗坛曾经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经有宋 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 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 苦才获得的。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托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  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二)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 正在盩厔县(今
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 感于唐玄宗、杨贵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 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 情惨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李隆基和杨玉环造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 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

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蜿蜒、宛转动人 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 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正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 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 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 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 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份,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问题:与历史真正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    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思 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  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惨剧因素,又唤起 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 重、求,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的杨贵妃。描写了 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而得宠,非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 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 沉湎于歌舞酒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为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 裳羽衣曲”。这一部份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惨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 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轻国的 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误国,就是这一悲 的根源。
这一部份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 肆铺写长恨留
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荒废国事之意已昭 然其中。重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提供了一个 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 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标  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春从春游 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 在乎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
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 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份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 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份: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 人。 (问题: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的关系)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 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 伤不能自拔。诗人具的描述了安史之
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 特殊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 前死。花钿委地无人,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 唐玄宗迷恋女,祸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 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惨剧。
部份,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份的有关描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 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蓦地打 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 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
再下来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份: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  帝不单是重,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  爱,也突出了恨(遗憾)。 (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  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 至“魂魄不曾经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 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 的寂寞悲哀,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 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 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浮现,便给人一种真实  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