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安娜的爱情追求的悲剧意义
摘要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直至今日仍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本文主要从她勇于与丑恶的社会决裂,在追求自由爱情中迷失自我,最终爱情幻灭来具体分析安娜爱情追求的悲剧意义。
关键字  安娜    爱情    悲剧 
引言
19世纪70年代,俄国正处在积聚的变化之中。农奴制度在继续瓦解,可是她的残余还有巨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关系在更快地发展,但是这个时候它远远 没有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此时,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还是封建势力。安娜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里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安娜的悲剧,是她飞蛾扑火般追求真挚爱情的结果。更是她的进步爱情理想被现实丑恶势力所扼杀的不幸。她真挚热情、美貌优雅、纯真善良、充满女性魅力。她的爱情悲剧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
、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的美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从她眼神和微笑中显现爱情悲剧”。在这幅出的肖像中突出展现了安娜与众不同的美丽。她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完美匀称的迷人外表,而更在那充溢着的活跃的生命力和优美高尚的激情。性格的热情、真诚使她的美丽焕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夺目光彩。作为一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上流社会里,她有如芜草丛中的奇葩:既聪慧、典雅,又质朴、活跃;既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充满魅力。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优美端丽而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当将要离安娜而去时,他 “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    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当她身着一套朴素的黑礼服出现在莫斯科上流社会的一场舞会上时,年轻美貌
的公爵小吉娣顿时相形失,军官伏伦斯基的眼光从此在她身边纠缠不去。吉娣眼睁睁地瞧着伏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当遇到铁路工人惨死的场面,她大动怜悯之心,竭力想减轻家属的苦难,而对于伏伦斯基的慷慨解囊大为赞赏;兄嫂不和,她亲自去调解,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凭她设身处地的考虑与劝解给予嫂子很大的安慰;对于谢廖沙真挚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 
安娜的美突出的是充溢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激情,是内在的美,这种美表现在她的不虚伪真诚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正是这一点使她与众不同而又格外光彩夺目。这样的女子注定有着丰富的心灵,热情的灵魂,真诚的追求,即便这些将给她带来悲剧的结局。   
二、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然而,这样一个美丽、高尚的女人,她的生活却是不幸的。她的幸福与其说是取决于她自己,还不如说是取决于别人。少女时代的安娜没有体会过纯真的爱情,由家庭做主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阔老——省长卡列宁。安娜的出嫁,完全出自她姑妈的一手操纵,这是一种典型的买卖婚姻,是绝然没有爱情基础的。卡列宁外表不风雅,光他那对“招风耳”就使得安娜恶心。同时,他也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他长期过着官场生活,已经丧失了正常人所应有的感情。使得他们的生活死气沉沉。他的灵魂是虚伪的,冷酷的。婚后,卡列宁的无视感情,这就使安娜对卡列宁无法产生感情,因此他们的婚姻里面是无爱情的,在无奈无爱的婚姻下,尽管有了孩子,但安娜的心是郁闷不乐的,也就不可避免地隐藏了分道扬镳的一天,也就注定安娜不会得到幸福。在她和丈夫中间没有一点共同语言,他们的性格、兴趣和志向是迥然不同的。安娜的哥哥说:你们之间没有爱情,也不可能有爱情,这是一个错误。安娜回答说:是个可怕的错误。错误在于,安娜决定出嫁时,听从了这样一个劝告,那就是所谓的:忍耐一时就能相爱。就这样安娜过了整整八年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不幸的婚姻对于她人性是一种蹂躏,她终日郁郁寡欢,心情沉重:    “他们说他是一个笃信宗教,道德高尚、          纯洁,聪明的人,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我所看到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把
我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都扼杀无余。他一次也不曾想过,我是一个活女人,我需要爱情——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对我的伤害,而他自己总是对自己感到那么满意。难道我不曾做过努力,不曾竭尽全力去寻一种可以作为自己生活补偿的东西?难道我不曾努力去爱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当这个丈夫已经实在没法爱的时候?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我想,生活在这种压抑、沉闷,没有精神爱的婚姻生活中,无论是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那个女子,都不会开心的。无非是个没有文化知识,没有精神生活追求的木头人。所以安娜也不例外,和一个没有魂灵相吸相爱融会的“恶心”男人生活在一起,在无力避开的情形下,至多把自己当木头人的应付丈夫之事,而精神世界是痛苦不堪的。更不必说使她进入爱情角了,加之为人品格的不称心,这就注定安娜与卡列宁之间难有共同情趣、共同语言,根本产生不了爱情,只能是婚姻里的木乃伊了。
  而安娜年轻、美丽、精力充沛情感丰富真挚,更是她内心渴望爱情精神生活。所以,贵族上层的丰厚物质生活及上流社会的地位荣誉,都遏止不了她对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就意味着安娜一旦遇到她理想中的并能与之互相爱慕的人,那怕贵族上层社会的强大压
力,也会有勇气去冲破去追求的。所以,她与年轻英俊的骑兵军官伏伦斯基的相识,激起了她心中被压抑已久的爱情。她从一潭死水的婚姻生活中解脱出来了。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写到:    “她的眼神和微笑中闪动的难以克制的光辉,象火一样燃烧着他的全身”。    
三、追求真正的爱情
作为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安娜一经接受伏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她选择了勇敢地跟丈夫和旧生活决裂,毅然把与伏伦斯基的关系公开,不惜抛弃上流社会的地位和荣誉,向整个上流社会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公开勇敢挑战。因为她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意味着自由的心灵、真挚的爱情,她曾对伏伦斯基说:“爱,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  这不仅表现出安娜对爱情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也是封建俄国社会中妇女处境在她心理上的某种折射。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对于这样一个生活在贵族社会中诚实真挚、光明磊落的安娜来说,爱上自己丈夫以外的一个男人是不可想象的一件大事。但时代毕竟不同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人与人的关系和思想感情上的变化。如果说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达吉雅娜会向奥涅金表明爱意,却又要求自己对丈夫忠诚一世。而生活在40年代的丽萨维塔虽然对那个缺乏任何理想与激情的企业家丈夫感到失望,也只能让自己郁郁而死的话,那么,生活在1861年改革之后,人们获得了“人格的普遍提高” 29270年代的安娜却准备为自己争
取幸福而进行斗争了。换言之,个性解放的要求,人追求幸福的本性战胜了封建道德偏见的束缚。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这种爱,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四、 在爱情中挣扎和迷失 
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的结果,就是被贵族社会冷酷地抛弃。回国后,安娜遭到了整个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敌视。这些绅士淑女们不仅夺走了她的母爱,还对她关闭了所有客厅的大门。数不清的攻击诽谤,侮辱漫骂,像脏水一样泼在安娜身上。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安娜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心情越来越痛苦,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只有同伏伦斯基的爱情了。她曾对伏伦斯基说:    “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  她变成了攀扶在伏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伏伦斯基成了她生活
中的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她渴望伏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己,而非。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伏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与服装去吸引伏伦斯基的视线,想尽可能的保持他对自己的眷恋,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这场爱情中,她一会儿表现的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软弱怯懦;一会儿觉得自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卑下;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充满了惊涛骇浪,在爱情中矛盾的挣扎。
            五、爱情的幻灭,生命的终点   
然而,安娜并未能从伏伦斯基那里得到真正的幸福,后者辜负了她的希望。伏伦斯基是彼得堡的一个纨绔子弟,一个花花公子。在恋爱初期,他对安娜曾有过一种维特式的狂热的爱;
而后,在安娜纯真爱情的感召下,他也做出了一些牺牲。可是,伏伦斯机是个不值得安娜爱的人物。在他和安娜的关系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一种“虚荣心的到满足的胜利感”。当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他骄傲的时候,他就开始厌倦起他的爱情来。当悲剧产生时,他最终不能摆脱功名野心的驱使,不能像安娜那样同贵族阶级的道德传统决裂。当占有安娜的胜利感和幸福的狂热渐渐消失后,他开始为自己在上流社会失去了地位而苦恼,对安娜的态度也日渐冷淡。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幻灭。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伏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伏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伏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与伏伦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邪恶……”这就是她濒临毁灭前夕得出的结论。安娜心中美好的情感和希冀全都幻灭了,她真正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最后以一死摆脱了肮脏丑恶的一切。 
六、 虚伪社会的叛逆者
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这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在腐败不堪的整个俄国贵族社会,偷鸡摸狗,打情骂俏可以受到或明或暗的赞许;而当安娜出来争取真正的爱情时,却被看作大逆不道。因此,安娜成了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安娜叛逆性格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于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并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在安娜的心目中,妇女不应该是被玩弄的社会对象,不应是男性生活中的摆设,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理想,有感情,她们要求与男子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社会中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在客观上反映了贵族妇女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不愿再按常规生活下去的事实。从这个基点出发,安娜对于贵族社会的道德传统是持否定态度的。她极端厌恶卡列宁的虚伪,毫不隐瞒自己的要求,并为争取自由生活的权利而奋斗抗争。因此,表面上看来安娜与卡列宁的矛盾是没有爱情的夫妇之间的斗争,实际上,这是冷酷反动的贵族阶级对于一个自己的叛逆者的扼杀。在卡列宁的背后,站着这个社会的整个统治势力。为了使安娜就范,卡列宁耍尽了全部手段:家庭的羁绊、宗教的诱骗、舆论的压迫、法律的制裁。在卡列宁这个人物身上,
作家把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部残忍和虚伪都具体化了。唯其如此,安娜的追求和斗争才超越了家庭婚姻的狭窄范围,具有了向整个旧势力挑战这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 
 安娜的叛逆性格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内容。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的污泥浊水中而感到窒息,她渴求着一种力量的支持,帮助她挣脱这层层缠绕的蛛网;在她看来,爱情是灵魂的碰撞,是一条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道。这种爱的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它不单属于安娜自己,也属于那一个阶层所有不满于封建势力的妇女。这同单纯的爱情至上或渴望情欲的满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作为一个叛逆者,在同残酷现实的不断斗争中,安娜逐渐陷入了悲惨的深渊。社会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向卡列宁屈服,回到她曾经反抗过的贵族社会中去;或是用死来完成叛逆,别的出路是没有的。安娜勇敢地选择了后一条路,表现了自己反抗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对黑暗社会最后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