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案
教材分析 
1.对整首作品的分析 
本课赏析的音乐作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演奏的器乐曲,采用五声调式,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改编而成的。乐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即现在的鄱阳湖。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在夕阳西下、湖光山无比优美的时刻,渔人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曲为三段体,具体呈现为A+B+C+尾声。
2.对乐段的分析 
第一乐段的旋律非常具有歌唱性,前两乐句为变化重复。较为自由的节拍、平稳流畅的曲调、相对舒缓的节奏,加上古筝委婉高洁的音和运用慢板奏出的韵致悠扬的旋律,造就了第一乐段宁静幽雅、意韵深远的听觉感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碧波万顷、帆影点
点的“唱晚”景象。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旋律是从第一段上下八度跳进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的。从全曲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在这段中用了清角音(fa),出现了暂时的离调。转入下属调,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欢歌、破浪行舟的欢乐情绪。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形象地表现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力度加强,运用了古筝独特的演奏方法表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情景。尾声音乐在高潮处突然收住,尾声旋律缓缓流出,这是第二段旋律中的一个乐句的
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力度减弱,好像最后一个涟漪消失在月之中,湖边只留下一
片幽静,意境深远。
    《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曲.被改编成许多不同的演奏形式,如长笛独奏、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管弦乐合奏等,特别是小提琴独奏《渔舟唱晚》,更加突出了音乐的歌唱性,其中的慢板主题优美流畅,成为广为流传的旋律之一。中央电视台在“天气预报”中也运用了这段主题,使它的影响更加广泛。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这首乐曲之后非常赞赏,称它为一首“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识谱能力,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的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新的活动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所以教师应当放手让他们自由去想象。本课主要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联想,再结合“唱”和“动”来巩固加深对音乐的印象和理解,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古筝,了解古筝的音和表现力,体验感受民族乐器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听辨、哼唱、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喜爱民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古筝,了解古筝的音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点:了解古筝的音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乐器是什么?(古筝)。有谁会弹?(学生摇头),那老师给你们弹片一小段,你们想听吗?(想)。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尽快会转移到课堂当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认真聆听老师弹奏古筝,为后面的提问做铺垫。)
2、教师弹奏一段后提问:同学们刚才观看和聆听得非常认真,那老师想问问你们,我刚才在演奏的过程中你都注意到了什么?可是是从古筝的音上谈,或者演奏姿势,或者古筝的结构等等,谈一谈。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说和模仿弹奏自己所观察到的“古筝知识”,通过自己的分享和其他同学的补充,使学生自己来认识古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3、学生谈的时候可以到古筝前模仿,谈完以后,教师说:同学们观察和总结得太棒啦,但是还不是很全面,接下来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古筝。(出示古筝正面背面图片,讲解古筝结构,背景音乐是古筝曲)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总结,全面介绍古筝,使学生对古筝有了更好的认识。)
介绍筝(古筝图片)
师: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弹奏起来“铮铮”作响而命名为“筝”。古筝的音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深受广大人民众的喜爱它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其中筝的划奏是构成其旋律特的一个重要演奏方法。
二、新授
1、初听。
师: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在古筝的世界里遨游吧,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古筝名曲《渔舟唱晚》。那“渔舟唱晚”这四个字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到的是这样的图片吗?(渔夫、小舟、落日晚霞、湖面图片),那我们现在从听觉上来感受这些景和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仔细听它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请根据乐曲的速度变化为乐曲分段。
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刚刚这些同学回答的都不错,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欣赏乐曲的小窍门,在音乐欣赏中,一般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不列入乐曲分段,所以这首《渔舟唱晚》共分为三个部分。
2、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乐段(宁静惬意主题)
播放第一乐段:它的情绪速度怎么样?描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呢?
生:安静地、宁静地、悠地、优美地、如歌地。仿佛夕阳照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和金光,特别安静美好)。
(设计意图:大胆说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画面,提高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
我们来用“呜”哼唱它。(出示乐谱)教师弹奏古筝,学生哼唱。
(2)欣赏第二乐段(划歌唱主题)
播放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情绪怎样?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活泼地、欢快地。音符和节奏更丰富更多了,好像渔夫悠闲慢慢划着前进,水波荡漾,心情很好,边划边哼着小曲)
(设计意图:大胆说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画面,提高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
② 模仿渔夫的划桨动作。
他哼的小曲,我们唱一唱,老师带学生唱,边唱边画旋律线。3561 55|2356 33|1235 22|6123 11|5612 66|3561 55|。
师:这旋律线像什么?(波纹)。重复唱一次时,多了附点,注意节奏要唱准。
(设计意图:通过哼唱和画旋律线,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体会渔夫悠闲愉快的心情。)
随音乐表现划桨动作和哼唱画旋律线。
(3)欣赏第三乐段(喜悦丰收主题)
播放第三乐段。它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仿佛湖里有许多鱼活蹦乱跳,渔夫收获满满,很开心,  忙不过来了。仿佛渔夫满载而归,在比谁划船快,最先到岸,比赛激烈,水花飞溅。)
师总结: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随音乐仿佛听到了交织在一起的浪花的飞溅声、摇橹的吱吱声、渔民的歌声和收获后的笑声……
(设计意图:大胆说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画面,提高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
课前我们说到“花指”,有了这个刮奏,音乐就像流水一样动听,请你们模仿老师做一下花指的演奏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花指”,了解这是古筝常用的演奏技巧之一。)
为这段音乐做拍手声势伴奏+花指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拍手为乐曲伴奏表现音乐,让学生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想象百舟竟归的场面。)
(4)欣赏尾声
声音、力度都变得怎么样了?
生:(越来越弱,越来越小,仿佛渔夫们都回家了,天也暗了,湖面又恢复平静。)
3、分析乐曲结构为:A+B+C+尾声。
(设计意图:分段欣赏后,分析并写出乐曲结构,使学生对乐曲的结构更加清晰。)
4、完整欣赏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好好品味乐曲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吧
(设计意图:分析完乐曲结构后,完整地静静聆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一部分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与课前的初听相比,一定有更深的体会和震撼。)
三、课堂检验
欣赏不同乐器琵琶、扬琴、阮、古筝)的乐曲,分辨哪个是古筝的音?
2、欣赏不同的古筝曲(《出水莲》《高山流水》《紫竹调》《渔舟唱晚》),分辨哪个是《渔舟唱晚》
(设计意图:通过小检测,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辨别古筝的音和乐曲《渔舟唱晚》。)
四、结课
    通过本节课欣赏的乐曲《渔舟唱晚》,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情绪与意境,感受了祖国
古典音乐的美感,并认识和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筝。希望课后同学们多多欣赏其他的古筝曲,继续感受它的美。
教学反思 
《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的古筝曲,它的意境非常优美,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一首清新的散文诗。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我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是否认识面前的乐器,实物乐器进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引导学生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来分析音乐,让学生听、想、说、唱、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提高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足之处:依据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教案。但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仍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