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7课日喻(自读课)-含答案
第7课日喻(自读课)
(对应学生用书P19)
走近作者
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
根据傅藻《东坡纪年录》记载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十二日,《乌台诗案》作于“十三日”。其写作缘由,末尾交代得很清楚:“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写作背景及用意,篇末也有说明:“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取士”,指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月,根据王安石的建议,下诏罢诗赋及明经诸科,改用经义、策论试进士。于是,一般士子都在经传中讨生活。八年三月,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三经”指《诗经》《尚
书》《周礼》)颁行以后,“士趋时好,专以王氏《三经
新义》为捷径,非不观史,而于所习经外,他经及诸子
无复有读者,故于古今人物及世治乱兴衰之迹,亦漫不
省”。在苏轼看来,“以声律取士”和“以经术取士”
都不是正路。因此,他才以日为喻,提出自己的见解。
生而眇  者不 识 日, 问 之有目者,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
或 告 之曰:“日 之 状如铜盘。”  扣 盘 而
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说着敲击盘子使瞎子得其声。 听到声音。
⎣⎢⎡⎦⎥⎤眇(miǎo )者:盲人。或:有人,代词。第一个之:代词,指“眇者”。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他有
日闻 钟,    以为  日 也。或 告 之曰:一天听到钟声,(瞎子)认为那就是太阳了。有人告诉他说:错误!错误!错误!
⎥⎤摸。籥,形状略如笛子的竹制管乐器,有三孔、六孔两种。又吹火的竹筒也叫籥。日之与钟、籥亦 远矣,
太阳与钟、籥差得太远了 ,
错误!错误!错误!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而  人之未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而普通人尚未
达也,    无以    异于眇。
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
道:道理。此专指儒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
⎥⎤巧譬:巧妙的比喻。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    转而
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
相之,    岂 有既 乎!个譬喻地形容,这还有尽头吗?
⎣⎢⎡
之:动词,到。转而相之:一个譬喻连着一个譬喻地辗转相比。
⎥⎤相:形容。既:尽、完。故 世之言道 者,或  即其所见而 名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
之,或  莫之见  而  意 之,  皆 求道 之它,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都是求道者的过也。弊病。
⎣⎢⎡⎦⎥⎤之:助词,的。名:名词作动词,解释。莫之见:即莫见之,宾语前置。意:名词作动词,揣测。
过:名词,过错。然然
滕王阁序教案错误!错误!错误!
⎥⎤致而不可求:道可以循序渐进,自然获得,而不可以不学而强求。何 谓    致?
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
孙武 曰:“善 战  者致  人,    不致
孙武子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于人。”  敌人的圈套。”⎣
⎢⎡⎦⎥⎤致:使受牵制。于:介词,表被动。子夏曰:“百    工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