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三⼤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忧考⼩编整理了初中语⽂岳阳楼记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以充分理解,悉⼼领会;⽂章骈散并⾏,骈句辞彩华美、⾳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以体会;意境优美⽽多变,不朗读不⾜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平、滕⼦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岳阳楼名联……安排学⽣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审美的眼光品读⽂章,鉴赏⽂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美,学习⽂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鉴赏能⼒。
【教学⽬标】
  1、知识⽬标:
   ⑴ 掌握⼀些常见的⽂⾔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法,逐步加强⽂⾔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体特征。
   ⑶ 概述本⽂写景抒情、对⽐出旨的特点及⽂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
  2、能⼒⽬标:
   ⑴ 指导学⽣朗读,继续提⾼诵读能⼒,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摩本⽂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摩本⽂的⽴意美、意境美、语⾔美,逐步提⾼鉴赏能⼒。
  3、情感⽬标:
    思考本⽂名句“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活中多⽅⾯的意义,激发学⽣⾛出⾃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胆开拓,做⼀个精彩的⼈,做⼀个⼤写的⼈。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意,理清⾏⽂思路,背诵课⽂。
  2、学习课⽂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异乎”和“古仁⼈之⼼,或异⼆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法】
  1、朗读法。
  2、⽂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范朗读磁带、录⾳机、⽂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要点
  导⼊新课;资料展⽰,创设氛围,⾛近范仲淹,⾛近岳阳楼,增强对课⽂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朗读课⽂,⼒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意,理清⾏⽂思路,尝试背诵课⽂。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设计⼀:
  岳阳楼上有⼀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庶⼏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诗。
  问:范希⽂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答案。
  设计⼆: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词客的诗词歌赋。⽐如我国古代三⼤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就
铭刻了许多美⽂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令⼈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回味⽆穷;⽽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起学习这篇美⽂。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俱备,引发学⽣观赏兴趣。洞庭天下⽔,岳阳天下楼。湖⼭辉映,⾃古以来就是令⼈神往的江⼭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代名⾂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岳阳楼记》于是诞⽣。
⼆、资料展⽰,增强对课⽂的感性认识
  学⽣展⽰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师,图⽚可由实物投影显⽰,⽂字资料可由学⽣⾃⾏朗读或实物投影显⽰。在交流过程中,⼤家互通有⽆,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北宋政治家、⽂学家。他出⾝贫寒,幼年丧⽗,对下层⼈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条改⾰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正。有《范⽂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百⾥洞庭”的湖光⼭⾊。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下,其前⾝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们登临赋诗。⾃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杜甫、韩愈、⽩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官。庆历四年春,滕⼦京遭诬被贬官⾄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幅,派⼈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京被贬岳州后⼀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申述⾃⼰的政治抱负,⼀⾯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整体感知⽂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配乐朗读课⽂,学⽣听课⽂,初步感知⽂意。
    教师提⽰⼀些字的读⾳:
    多媒体显⽰:
   ⑴ ⽣字:
     滕(ténɡ)  谪(zhé)  ⽇星隐曜(yào)  *⾬(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齐读课⽂⼀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的轻重缓急。
    第⼀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段写洞庭湖景的⽂字,⽓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之述备矣”语调转⼊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得⽆异乎”应读出疑问语⽓。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字,由天⽓的恶劣写到⼈⼼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若”领起,引出⼀个阳光灿烂的画⾯,“⾄若”应读得⾼亢嘹亮,节奏明快⽽有⼒。以下的写景⽂字,描摹出⼀幅湖光春⾊图,⾊彩明丽,⽣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句,应读出悲凉慷慨、⼀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范朗读部分段落,学⽣跟读。
  4、学⽣⼤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推选朗读⽔平较⾼的同学⽰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整体把握⽂意
  1、学⽣默读课⽂,参考注释,借助⼯具书,⾃⾏疏通⽂句,翻译课⽂,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组为单位,疏通⽂句,翻译课⽂,理解⼤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字资料,帮助学⽣积累⽂⾔词语,了解⽂⾔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霏霏,连⽉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景⾊)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攻之⽽不胜(取胜)
     ⽽或长烟⼀空(有时)
     或异⼆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以记之(写⼀篇⽂章,今,学⽣作为练习所写的⽂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的词:
      滕⼦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者之为(动词⽤作名词,表现⾏为)
      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例:
    ① 政通⼈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际涯;它连接着远⽅的⼭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浩浩荡荡,宽⼴⽆边。
    ③ 览物之情,得⽆异乎:看到⾃然景物⽽触发的感情,⼤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空,皓⽉千⾥,浮光跃⾦,静影沉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光⼀泻千⾥,照在湖⾯上闪着⾦⾊,⽉影映⼈⽔底,像沉潜的⽟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的得失⽽或喜或悲。(注意互⽂)
    ⑥ 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天下⼈忧虑在前,⽐天下⼈享乐在后。
    ⑦ 微斯⼈,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理,理清⾏⽂思路,指导学⽣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式综合运⽤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复述各段⼤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
    ⽣1:第⼀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的好朋友滕⼦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篇⽂章记述这件事。
    ⽣2:第⼆段由岳阳楼的⼤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的⼴阔和⽔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象,燃后⽤“此则岳阳楼之⼤观也”⼀句⼩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3:第三段写览物⽽悲者。⼤意是:假若是在阴⾬连绵的季节,⼀连⼏个⽉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忡忡,畏惧⼩⼈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悲恸不⽌。
    ⽣4:第四段写览物⽽喜者。⼤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上,没有⼀丝⼉波澜。天⾊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上下是⼀⽚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的龟⼉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
沁⼈⼼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扫⽽空,皎洁的⽉光普照千⾥;⽉光⽔波⼀起荡漾,⾦光闪
烁,⽔中的⽉亮宛如⼀块温润的璧⽟。渔歌的对唱,洋溢着⽆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定会⼼旷神怡,把⼀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概加以否定,表现了⼀种更⾼的思想境界,点明了⽂章的主旨。作者⼗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尚道德的⼈的⼼,与上述两种⼼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得失⽽变化。当⾼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民忧虑,唯恐⼈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共分三部分,第⼀段为第⼀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部分(⼆⾄四段)为全⽂主体,第⼆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异乎”⼀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段分写“览物之情”,⼀悲⼀喜,⼀明⼀暗,形成鲜明对⽐。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的核⼼,
多媒体显⽰全⽂结构图:
  2、学⽣根据板书提⽰,熟读课⽂,背诵课⽂。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内容相同的⼀项………………………………………(  )
   A、衔远⼭,吞长江,浩浩荡荡,横⽆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星隐曜,⼭岳潜形。
   D、居庙堂之⾼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个写⼀段写景⽂字:
    政通⼈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空  皓⽉千⾥  ⼼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
知识与能⼒⽬标:
1、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培养学⽣⾃学⽂⾔⽂的⽅法和能⼒。
2、学习本⽂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法⽬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
2、诵读、品析、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章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步培养⾃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
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政治抱负,提⾼学⽣的阅读鉴赏能⼒并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素养。
【教学重点】
1、掌握全⽂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章既和谐⼜富于变化的语⾔,读起来琅琅上⼝。
【教学难点】
1、掌握全⽂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志。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动的语⾔;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步骤〗
⼀、引⼊新课
⼆、讲新课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⑴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学家。他幼年丧⽗,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官⾄副宰相。他对下层⼈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正公集》。
⑵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年6⽉,滕⼦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9⽉15⽇写成的。
2、范读课⽂,学习⽣字:
谪守(zhé) 滕⼦京(téng) 予观夫(yú fú)
衔远⼭(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sāo) 霪⾬(yín)
霏霏(fēi 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 jí)
⼭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 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千⾥(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3、由读课⽂,直⾄读熟。
4、学习⽂章的第⼀节:
⑴本节课⽂,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节。
⑵学习这⼀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以记之:予,我; 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⑶概括这段⽂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章的原因。
⑷背诵课⽂第⼀节。
三、作业
熟读课⽂,记忆⽣字,翻译课⽂。
第⼆课时
⼀、复习引⼊
朗读全⽂,复习⽣字。
⼆、新授
1、学习课⽂第⼆节:
⑴朗读本节课⽂,说说这⼀节写了洞庭湖哪些⽅⾯的内容。
洞庭湖的⼤观。
⑵翻译描写洞庭湖⼤观的课⽂,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观:则,就是;观,景象。
⑶翻译本节课⽂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的览物之情。
⑷想⼀想,既然是岳阳楼之⼤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⑸背诵本节课⽂。
2、学习课⽂第三节:
⑴朗读课⽂,想⼀想,这⼀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
“霪⾬霏霏”时的景⾊。
⑵这“霪⾬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的内容?
霪⾬霏霏时间之长;天⽓阴冷,风⾼浪⼤;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
⑶这样的天⽓,这样的景⾊,给⼈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⑷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悲者矣:极,极点。
⑸朗读这节课⽂,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⑹背诵这⼀节课⽂。
3、学习课⽂第四节:
⑴朗读课⽂,说说这节课⽂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
“春和景明”时的景⾊。滕王阁序教案
⑵这“春和景明”时节,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的景⾊?
宽阔⽽平静的⽔⾯,⽔⾯上下⾃由⾃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千⾥的⽉⾊,相互对答的渔歌。
⑶⾯对如此的美景,⼈们会产⽣那些感受?(喜)
⑷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或长烟⼀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⑸⾃读课⽂体会⽂中描写的美好景⾊。
⑹背诵这节课⽂。
⼩结:课⽂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以及不同的⼈⾯对这两种不同的景⾊时产⽣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霏霏”时的感极⽽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节课⽂中的“览物之情,得⽆异乎。这些⼈因为⾃⼰不同的遭遇,⾯对洞庭湖壮观的景⾊产⽣差距强⼤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