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哲学在西方曾经很流行。苹果笔记本怎样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每个人的追求在层次上有所不同。有的人眼光比较高远,也有的人眼光十分短浅。
王国维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苍蝇有千百双眼睛,咫尺之内视力要比人敏锐得多,可是更远的距离就看不清楚了。因为它的视力就只在这一点点的地方。其实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小知与大知的区别。
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之说,也曾把人生的需求和对人生的理解,分别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生存的需求。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要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穿衣吃饭,维持你自己的生存。这是一个人生而有之的最基本的需求。当你有饭吃了,有衣穿了,你还需要什么?你还需要安全,需要保证不受外来的危害。当这两项需求都满足了之后呢?你还会产生一种归属的需求。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之中,你是归属于哪一个体的,你要到你自己的一个位置。近年来国外产生了所谓“寻根热”,那就是来
源于人类这种归属的需求。此外呢?你还会产生自尊的需求、爱的需求……一直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任何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自我实现”之需求的,从维持生存到自我实现,这里边有一个渐进和提升的过程,过程快慢因人而异。并且,对“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人这一需求十分强烈,强烈到盖过了其他一切需求;有的人则并不十分强烈,因为他已经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拖累住了。
马斯洛在谈到“自我实现”时还特别提到一种现象,叫做“约拿情结”。约拿是《圣经》上的一个人名。《圣经》的《旧约》中有一篇就叫做《约拿记》。
“约拿情结”的意思是,你已经看到了那个最高的境界,可是你没有勇气,不敢去追求。你作茧自缚,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限制住了,所以你就无法达到那个“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逃避成长,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
其实,关于“自我实现”这种境界,中国古代的儒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说,“仁者不忧”;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陶渊明的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很难讲。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诗,就正好反映了他达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经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五年级上册科学试卷而实腴”。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的意思是: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
元代诗人元遗山称赞陶渊明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太康诗人潘岳《闲居赋》,给人清高澹泊的印象。可他本人却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这个人虽然在诗坛享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境界。因为《易经》上说“修辞立其诚”,潘岳所写的既不是自己的真心话,怎么能写出好作品来呢?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作者是南北朝的庾信。庾信羁留异国,不得不替异族做事,而且他对自己国家的灭亡是应该负一部分责任的。因为他曾得到朝廷信任,为国家带兵打仗,可是当侯景大军来到面前时,他就望而生畏,弃军而逃。这个人,在品行上是有缺欠的,然而他
的诗却写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他终生都在为自己的过错而痛苦。他能够面对自己的过错,不逃避,不掩饰,更不像潘岳那样自鸣清高。
陶渊明的诗就从来没有过一点儿虚假的感情。苏东坡称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这种作风,就叫做“任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全都任凭自己的真心去表现。
陶渊明为什么去做彭泽县的县令?他自己曾坦率地对人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弦歌”在这里指的是做县官。他说自己想一个小小的县做个县官,为的是存点儿钱置些房地产来度日谋生。这就是他的“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然而他这彭泽县令只做了八十几天,还没等到公田收获就辞官不做了。这又是为了什么?要知道,做官并不容易,如果你不肯贪赃枉法,不会苟且逢迎,那么你在官场里混实在就是受罪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线线平行”。他说,勉强改变自己的本性去适应官场生活实在比挨冻受饿还要痛苦,两相比较起来,我宁可去挨冻受饿。你看,他在辞官退隐的时候也没有标榜自己如何清高,只说这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的“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饮酒诗》中的一首
栖栖失鸟,日暮犹独飞。
dwg是什么文件格式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出于《论语•宪问》的“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意思是,孔丘这个人为什么如此惶惶不定呢?“栖栖”,形容一种来往追寻、不能下来的样子。
我们如果想要了解“栖栖失鸟”这个形象,首先必须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一组《饮酒诗》。在写这一组诗的时候,陶渊明已经归田躬耕,可是忽然有一天人家送酒来给他喝,并且劝他再次出去做官。正是由于这件事情引起了他的许多反思。
在这组诗的最后一首诗中他还曾直接提到孔子:“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鲁中叟”,指的就是孔子。“汲汲”,是匆忙营求的样子,事实上也正是前边那个“栖栖”。孔子总是那样来往奔波,总是那样惶惶不定,他在营求什么?原来,社会有那么多缺点和弊病,就好像裂了许多口子一样,他是想把它们弥补缝合起来。这就是孔子之所以“汲汲”、“栖栖”的缘故。他要挽救人间的堕落和败坏,恢复整个社会的淳朴自然。
这只鸟如此奔波不安,如此往来不定,它所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刚才引过的西方哲学家马斯洛说人都有一个归属的需求,在社会上要有自己所属的一个体。
可是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变得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而只有你是清醒的,那时候会怎样?那时候你就“失”了。陶渊明从什么时候失的: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乐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也是田园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古人在秋天粮食收获之后自己酿酒,到春夏之时酒就酿好了。据说有一次陶渊明自己把酒中的渣滓过滤掉,一时不
到过滤的用具,就把头巾摘下来用,用过之后依然戴在头上。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圣经》中说:“该走的路我已经走过了,该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饮酒》,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什么叫“真意”?那是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所谓“辨”是分辨。他说,我虽然很想把我自己的这一份体会弄清楚、说明白,但那实在并不是语言所能够传达的。他仅仅在写归田之乐吗?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现在,让我们还回到《饮酒诗》序文中的“闲居寡欢”。既然陶渊明写了田园生活中的那么多乐趣,为什么他在“闲居”时反而“寡欢”?那就是因为,诗人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所达到的那种人生境界别人都没有达到。
陶渊明在邻居中不到求仲、羊仲那样的知心朋友,家中也没有理解丈夫的妻子。他的妻儿埋怨他,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肯出去做官,以致让家里人和他一起过这种劳苦饥寒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他怎能不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在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很穷苦,甚至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
陶渊明所喜欢使用的形象,一个是鸟,一个是松,一个是菊。
在使用松和菊两个形象时,他的取义往往比较单纯,松总是象征着坚贞,菊总是象征着贞秀;但在写鸟的时候,他的取义就往往比较复杂。比如,在我们讲的这首《饮酒》诗中,他写的是一只失的鸟;在《归园田居》里他还写过“羁鸟”,就是被人抓去养在笼子里的鸟,他说那鸟永远怀念它旧日所居的山林。这些鸟的形象所表现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联系到陶渊明的身世经历了。
咖啡 瘦身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平定过军阀叛乱。他是出身于一个仕宦的家庭。但古人一般是由嫡长子继承爵位,而陶渊明虽然是陶侃的后人,却是旁支的子孙,他的这个支系到了他这一代就没落下来。他的父亲很早就死去,所以他少年的时候生活十分贫苦。
中国古人有一个观念,认为百工各有自己的专职,而“士”的专职是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人做官是为了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不是为了赚钱。但孟子却提出了新的说法,他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做官本来应该是实现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挣钱的职业,但有的时候却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挣钱的职业。什么时候允许你这样做呢?那就是在你“亲老家贫”的时候,可以允许你为了得到一些俸禄孝养年老的父母而出来做官。
陶渊明的第一次出仕就是为此缘故。史书上说他“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可是过了不
久,他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的虚伪,所以就辞官不干了。史书上记载,说他此后又出来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参军”,是将军手下参谋军务的官职。
陶渊明的第一次“出为州祭酒”固然是为了“亲老家贫”,但他后来的几次出仕就不仅仅是为贫了,他很可能有过他的政治理想。
他写过一首《咏荆轲》,赞美荆轲说:“其人久已没,千载有余情泉州动漫。”他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的那种反抗精神是永存的。如果命运真的给他一个机会,他又何尝不想有所作为?
 可是有谁能够理解他?有谁能够帮助他实现那些理想和志意?
他几次出来做官,未必不是试图寻求实现他的理想,可是他每次出来都是过了不久就回去了。他一踏入官场马上就觉得不对,不但看不到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且看到的都是贪赃枉法和以权谋私。所以他才要退出这肮脏的官场,才写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写了“栖栖失鸟,日暮犹独飞”。
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接着看《饮酒》诗的“栖栖失鸟,日暮犹独飞”。
“日暮”,本来应该是鸟儿归林的时候了,然而这只失之鸟却还没有到一个栖身之处。这使我们联想到:没有一个人是生下来就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之中可能会有很多的徘徊、彷徨、悲哀和失望。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他说这只失鸟还不只是徘徊了一夜而已,它是夜夜都在徘徊,而且叫声一夜比一夜更悲哀。到底应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依附于桓玄?还是刘裕?还是刘牢之?他们都不是与我志同道合的人!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的“厉响”,那是一种带着多么激烈感情的高亢的叫声。从鸟的声音可以听出来,它是在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真正清白的所在。而且,它是怀着一种很强烈的归向依恋的感情去寻求这个所在的。
接下来诗人说:“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松树”,代表能够忍耐严寒风雪打击的一种力量;而“孤生松”,则更代表着非同一般的胆气。这只鸟,它经过如此疲劳艰难的飞翔之后终于选定了这松树作为托身之所。它从高高的空中敛起翅膀径直向这棵松树落下来,愿意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交托给这棵松树,今后无论需要付出多么高的代价也不会再离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