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使他失了晚节。
四、潘岳在晚期依附贾谧,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十分美好,重情心态很浓,充满无限的哀情,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哀情无限、亲情无限的作家。潘岳的作品中属于“哀悼”性质的诗文占了一半,并以此流传于后世。有哀悼皇室死者的应酬哀文,有哀悼故主故友的友情哀文,数量最多的是哀悼家人亲属的亲情哀文。这些哀文反映了潘岳重视友情、亲情、爱情,因失去朋友、子女、爱妻而悲痛欲绝的哀伤之情。这些文章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绝不可能是矫情虚伪所作,反映了潘岳人格精神的又一面。当爱妻娇子相继亡故,潘岳感情屡遭重创时,他最终只好强以“庄周击缶”式的旷达故做安慰,苟且度日。
中国民航大学专科综观潘岳的一生和全部创作,我们要对潘岳人品与文品作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潘岳是太康文坛上一位典型的抒情文人,他有“必立功立事”、佐君定邦的思想抱负,也有关注民生的真情,有“正道直言”的公心,也难免会依附权贵,追求物欲的污点。他在宦海沉浮的痛苦中,萌生过隐逸山林的高情,却又不甘于“人未尽才”的勇退。正是这些,构成了潘岳人品的全体及其发展、变化。而潘岳的诗、文、赋也恰成为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反映了潘岳不同时期的人品性情。
参考文献:
[1]晋书.中华书局,1974.
[2]胡旭.潘岳若干问题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2.
[3]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9.
[4]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长沙岳麓书社,1986.
[5]文选.中华书局,1977.
[6]姜剑云.论潘岳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摘要:辛弃疾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生活、创作中流露出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但两个时期相比,带湖时期是对陶渊明思想的表象认同,瓢泉时期对陶渊明的认识则深刻多了。但陶渊明的真隐境界,辛弃疾并没有完全达到。辛弃疾的田园词作也没有真正反映出田园生活的辛劳,其审美情趣带有较多的士大夫文人气息。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承继发展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因其诗作主要在田园领域且成就颇高,故被后人奉为“田园鼻祖”。陶渊明曾
做过两任小官,也曾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极大政治热情,但终“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辞官,归隐田园。陶渊明为人所景仰,起初只是因为他是一个高洁的隐士,他的躬耕道路和平淡诗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陶渊明真正被推崇是在宋代。宋人认为“作诗须从陶、柳门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于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1]当时的文坛巨子苏轼、陆游等,更是以陶诗为最佳。苏轼曾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2]生活在这样一个崇陶时代,辛弃疾受到陶之影响是理所当然的。陶渊明在作品中实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玄学推崇“平淡”的美学理想,以道家知足寡欲、自然无为的思想挣脱苦闷,创造出宁静、平和的物我交融之境。同样,“自愧渊明”却又屡屡言之的辛弃疾,也对陶渊明表示出极大的认同,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陶渊明情结。据统计,辛词中涉及陶渊明的有92首142次,而且绝大部分创作于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
一、闲居带湖时的表象认同
辛弃疾被罢闲居带湖,共十年。这段岁月,辛弃疾心情十分矛盾,虽遭人弹劾,深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还是深信自己不日必将受到朝廷重用。所以这一时期,辛弃疾聊以自慰的是儒家传统的进退取舍思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虽然辛弃疾对“舍”、“穷”表示认同,但“用”、“达”思想却一直潜于内心,表面的退舍思想中隐藏着一颗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热心。
毕竟他归隐山野,非本愿,为排解愁绪,表达高洁志向,所以在这一时期,辛弃疾的生活、创作都表示出对陶渊明的推崇——
—过着平和的归隐生活,创作富有田园特的词作。但稍加分析便会发现,辛弃疾对陶渊明归隐精神的理解是偏颇的,有悖于陶渊明的本心。且看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的词句:“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临江仙·莫向空山吹玉笛》)“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细分析,辛弃疾这一时期词作还仅停留在对陶渊明的表象认识上。所以提及陶渊明总是不忘酒与菊,从而进入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士风流中去。“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从中可知辛弃疾此时眼中的陶渊明仅是一个“好为梁父吟,静待隆中对”的假隐士。表面种菊、喝酒、写诗、醉卧田园醒对青山、率意而为,怡然自乐。但实际上还是存有一颗入仕之心,静观态势,等待时机,重入仕途。且看他的一首词:《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济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绕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辛弃疾的这种认识好像也很有道理,因为陶渊明确有过这样一个时期,辞去彭泽令之前,他不断摇摆于官僚与隐士两种角之间,隐居时想入仕,入仕后想隐居,想光耀门庭,又不想屈服于他人。但陶渊明真正归隐田园,热衷躬耕,进而创作大量田园诗成为“田园鼻祖”,
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
年贵妃赵洪义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丹东118003)
鱼香肉丝的做法图解5
并不是这一时期,而是在与官府彻底断绝关系,辞去彭泽令之后,陶渊明真正受人推崇的也是归隐田园后的高洁人格和反映田园风光的诗作。辛弃疾闲居带湖时认同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前的思想,并没有领悟到陶渊明精神的内质和精髓。
二、退隐瓢泉时认识的深刻
十年带湖闲居之后,辛弃疾终于如愿以偿,重新出山。但重返官场的时光依旧那么短暂。辛弃疾不得不再次退隐,来到瓢泉。又一次的打击,使辛弃疾的报国热情平和了很多。失去了希望的辛弃疾此时更多杂糅了一些道家泯是非、等贵贱、一死生的思想观念。在这一时期,辛弃疾对心中理想楷模陶渊
明的认识也深刻多了。且看他在瓢泉时期的涉陶词句:“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念奴娇·重九席上》)“一见萧然音韵古,想东篱、醉卧参差是。”(《贺新郎·鸟倦飞还矣》)“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东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词中陶渊明形象与带湖时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他此时认同的陶渊明是行为背后的率性而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境界。于是他写道:“往昔曾论,渊明胜似卧龙些。算从来,人生行乐,休更说,日饮亡何。”(《玉蝴蝶·贵贱偶然》)再也不是饮酒种菊之卧龙,代之以“岁晚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贺新郎》)从这一系列改变中可以得知,历经短暂复出之后,重又隐居瓢泉的辛弃疾再也不复当年之意气风发,而是心灰意冷,不得不借助老庄来掩饰内心之悲怆,为平复内心悲痛,他将眼光放向前贤,对处于同样境遇的陶渊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这位异代知己身上寻一种精神,从而更为坚强地活下去。[3]确实,瓢泉之辛弃疾与辞彭泽令之后的陶渊明心态和处境极为相似。两人之前都于隐与仕之间徘徊,而此时终于下定决心,不再过问功名事,从此隐居度余生。他们的理想皆已破灭,对前景心灰意冷。如此相同的情形,也就难怪辛弃疾有如此浓厚的陶渊明情结了。他此时将陶渊明的两大精神支柱——
—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纳为己用,调节了他人生观中进与退的冲突,缓和了他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也正是他这一时期词作风格由豪迈转为平淡自然的原因所在。
辛弃疾对陶渊明思想的领悟是深刻的,词风也深受陶田园诗风影响。但辛弃疾毕竟不同于陶渊明,陶
渊明的真隐境界,辛弃疾并没有完全达到。陶渊明归隐之后,是将自己完全融入淳朴的田园生活之中,乐于躬耕,亲近农民,安于贫困,放弃任何入仕机会。所以陶渊明安于田园是纯粹的,不带任何杂念的。正因如此,他才写出了反映田园生活的名篇佳作。因为亲自参与田园生活,亲历农村凋敝、民生疾苦的现实,所以,诗中不时展现田园生活的宁静中所包含的寒馁、辛劳以及遭受租税剥削的痛苦,这也成为后来田园诗人笔下屡见不鲜的主题。辛弃疾的归隐表面看也是真心,但从辛弃疾自身来讲,如果真有召他重返仕途报效国家之机,他将会义无反顾,离开山野。所以他的退隐并不纯粹,这和陶渊明的真隐是不同的。再有,辛弃疾的田园词作没有真正反映田园生活的辛劳,他只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与实际田园还保持一定距离。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辛弃疾却能建豪华住宅;陶渊明“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辛弃疾却“夜来依旧管弦声”、“两行红袖争扶”。这就使辛弃疾缺少陶渊明作为一个农民的艰辛与快乐,其审美情趣也因此带有较多的士大夫文人气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辛弃疾田园词的现有面貌:清新欢快,调明朗,带有浓郁的牧歌情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辛弃疾虽然与陶渊明的思想、创作有相异之处,但依然有着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他深受陶渊明的思想品格、生活情趣等影响。同时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和发展了陶渊明,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陶渊明形象。iphone备份
参考文献
[1]陶澍.靖节先生集(卷三)[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2]苏轼.与子由书·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严贞益.略论辛弃疾的师陶情结[J].新西部,2008,(8).
摘要:李清照与埃米丽·迪金森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们的诗词历经数代,仍然广为传诵。虽身处不同时代和国度,各自为诗,两人却都以独到的女性视角表情达意。本文试从两人作品中女性自我形象的观照、爱情生活的描写、社会关怀意识以及其艺术特征着手进行比较,以探求其女性视角的共性。
关键词:李清照埃米丽·迪金森女性视角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她的词意境阔大,音韵流转,语言精辟,情景交融,彰显了独特而丰富的人格魅力。埃米丽·迪金森是美国二十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她的诗歌以不拘一格奔放不羁的语言,飘逸空灵的冥想吸引了亿万读者,因此被称为“世界抒情短诗大师”。李清照与埃米丽·迪金森都是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性作家,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两人虽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却都以鲜明的女性视角,观察记录着周围的世界,这种女性视角,使她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马后炮什么意思
一、女性自我形象的观照
澳门自助游攻略埃米丽·迪金森与李清照尽管生活和文化背景各异,
李清照与埃米丽·迪金森的女性视角之比
胡艳秋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南通226010)
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