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蒙小说研究
1、王蒙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轰动文坛,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以1978年为界,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青春+革命的作品:第一类以《青春万岁》为代表,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小豆、春节》等作品;第二类作品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为代表,其中包括复出后创作的《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作品。
他认为自己创作的真正起步是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布礼》之后,《布礼》是王蒙探索小说的第一篇作品,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王蒙热。
2、王蒙艺术主张变化:(1)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青年时对文学干预生活说法是极力推崇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后来认为文学的功能只能干预人的心灵,它的作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之后才能显示出来。(2)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比较注重通过情节来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自己鲜明的倾向性,到注重写人的厂家、情绪、心理等,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拓展。(3)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法,反对将创作手法单一化、阶级化,文学表现手法应丰富多样。
3、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
(1)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摒弃传统手法的呆板和简单,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拿来了随意性和复杂性,如《杂》曹千里与老与的对话;自由联想打破客观的时空界限,根据主人公心理活动重新组合,如《春之声》由主人公岳之峰的自由联想组合而成,全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坐在火车里随车身的晃动蜂拥而来的各种联想。
(2)多重的结构形态:1978年之前王蒙的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单线型结构,复出后《布礼》打破客观时空界限,按照主人公心理时间重新组合,使过去、现在、内心、外界、欢乐、悲伤、阳光、黑夜相互迭替交错而又呈姿,产生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多线型的结构(心理结构或任意结构)。
《杂》是双层次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对主人公曹千里革命历程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一条是对那匹杂老马壮心不已的象征主义的渲染。《春之声、海的梦》使用放射型结构,在小小的空间和短短的时间里,展示历史转折时期新旧杂陈的生活现象和主人公追求理想过程中时涨时落的思想情绪。
(3)中西合璧式的幽默:王蒙杂取百家、贯通中西,使幽默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呈现于文坛,从西方黑幽默里吸取了浓缩的荒诞性和黑的喜剧性,从中国的相声里吸取了垫包袱和抖包袱方法,使他的幽默别
具风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买买提处长轶事是这种幽默方法运用最为成熟的作品)
4、王蒙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蒙杂取百家之长,兼收并蓄,提炼改造,形成自己彩富丽、变化多端、感情充沛、尖锐泼辣、幽默诙谐、节奏强烈的语言风格,充分显示出他驾驭语言的功力。
(1)鲜明的主观彩:这一语言特点表现在他复出后所写的作品中,这一时期作品大多写人的主观感受、感情变化、心理活动甚至潜意识,作品的语言也就具有鲜明的主观彩,这种语言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杂文般的随意性:王蒙小说的语言纵横恣肆,不拘形式,尖锐泼辣,变化多端,涉笔成趣,发人深思;他在杂文里吸取了营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显示出王蒙敏捷的才思和深刻的思想;王蒙小说语言的随意性的形成,一方面是来自王蒙自身的睿智幽默的个性和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对杂文尤其是鲁迅杂文的热衷。
(3)急促的节奏感:王蒙小说创作中,非常注意对语言节奏感的把握,《春之声》四字一句互不相连,利用短的时间、尽量小的篇幅、尽量快的节奏,传达尽量多的信息,感到时间匆匆的脚步声。
5、活动变人形 继《青春万岁》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王蒙小说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活动变人形是日本人发明的一种儿童玩具,象一本书每页都画着不同的人形,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可独
立翻动自由组合出不同的人像。
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希望是他的头,本领、知识和成就是他的身子,环境、条件和地位是他的腿,小说的主人公倪吾诚有一张生动漂亮的脸,也有一个匀称挺拔的身躯,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童年多病,造成了下肢的肌肉萎缩,堂堂一米八的高大汉子却只有两条麻杆一样细的腿,并且罗圈得象个英文字母O,给人一种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感觉。
倪吾诚是中西文化夹缝中挣扎的畸形儿、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勇士,对封建传统斗争始终没有妥协,,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对中国封建传统恨之入骨,对西方文明推崇备至,但却深埋在封建土壤的板结层里,终身只能扮演一个滑稽的角,有点象阿Q、孔乙己、奥勃洛莫夫、罗亭。
他第一次死是在少年时代,而凶手就是他的亲生母亲;第二次死是由于妻子姜静宜造成的;老乡赵尚同一记耳光,使他愤而自杀;封建传统文化对他的迫害是主要的。
姜静珍是倪吾诚的妻,是《活动变人形》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她冷酷、凶恶,性格心理变形扭曲,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的牲牺品,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诗表现她痛苦的内心世界
,她是一个被同情的吃人者却不自觉地加入到吃人者行列。
以王蒙的一篇小说为例简单分析王蒙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良
[ 标签:小说 意识流,王蒙,小说 ] (1)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焦点集聚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塑造。
(2)对中国传统小说主题单一明确的思考和反叛。
(3)是缘事的线性流动,而非天马行空的驰骋想象。
结合这三点回答
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王蒙的这六篇小说连同他以后创作的意识流小说重新开始并加速了已中断多年的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过程,使之以全新的面貌与格调出现在古老的东方大地。”   王蒙这六篇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时空观念,不再以外部故事的进程为结构线索,而是以人物的内心活动、意识跳跃、情绪变化、心理背景为结构纽带,采用内心独白与内部分析、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及象征等艺术手法,开辟了当代小说走向人性与心灵世界的方向,使小说创作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叙述自由与广阔领域,首开了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的先河。   首先,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在《海的梦》、《春之声》、《夜的眼》等篇小说中,王蒙没有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不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写,而是深入人物及社会生活的深层,通过主人公意识活动来反映生活的光彩与真谛,在描述人物的意识流动中,情节已淡化成若有若无,它只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媒介。在《布礼》、《蝴蝶》以及《风筝飘带》
中确实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它们在小说的许多小节中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存在着,但这些情节却大多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展开的,并且没有多大的波折。这种在人物的意识中展开情节是西方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标志之一。   其次,王蒙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如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官印象、象征等。《布礼》和《蝴蝶》两篇小说中时空交错最为明显,这两篇小说所描述的时间都跨越了30年。作者采用心理时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内心思想意识的流动将过去、现在相互交叉、渗透,只不过《布礼》主要是时间交错,《布礼》中以钟亦成的心理矛盾为中心线索,打破自然时间,按照心理时间构思全篇小说。《蝴蝶》则时空交叉都有,小说呈现着空间发射性的结构,描写了张思远离开山村回到部长官邸两天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意识的流
动如内心独白、幻觉、闪念等展现了他大半生的经历。在其他几篇作品中,同样有着时空的跳跃,只是幅度小一点而已。
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小说塑造人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妻作品叙述结构特征: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人物,既有思想、性格上
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作家心灵透视: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从作品可看出作家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去作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回答。文学作品描写和反映的,是经过作家心灵温暖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作主体——作者的心灵,决定着作品的倾向、情操、情绪、彩。这里透视出作家心灵的主旋律:“生活是多么美好!这一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主旋律,这仍然是当今作品的一个主旋律。”王蒙在《倾听生活的声音》中这样表露。
作品价值与延伸意义:作品提出了一个特殊的主体——被青春激情与革命精神激励着的“年轻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其精神如何“成长”的现象学问题。即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小说的结尾部分是一个有关季节轮换的隐喻——春天,象征着青春、朝气、活力。“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门,包含有林震“向生活冲击的勇气”,从隐喻的层面上,完全可以将敲门声理解为林震“真正的”进入组织部,步入“真正的生活”的开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生活,正如作家的心灵:生活是美好的!特别是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像作品中的林震、刘世吾等人一样有激情,但刘世吾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增长,热情逐渐递减的生活态度是要受到批判的,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保持对生活的激情,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反思类的主题内涵:《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早餐改革最终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冬天的话题》: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沐浴学权威朱慎独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长篇:《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
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静珍:守寡与性压抑;受虐与施虐。倪吾诚形象。《恋爱的季节》:理想时代的爱情故事。所谓少女情怀。《失态的季节》:反右斗争中知识分子的人生塌陷。是钱文(有作者自己影子)等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变奏。《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的续篇。写62年后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后钱文等的人生经历或国家形势。《狂欢的季节》:叙事。对的书写,钱文远走新疆。改革类:《春之声》:改革的春之讯息。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如何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来翻新求变,已经成为创作家们深深关注的热门焦点。在这一方面,王蒙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王蒙的丰富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王蒙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给广大读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就语言艺术而言,在王蒙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技法。这些具体技法,有的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有的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还有的则是一种从所未有的崭新创造。本文甘冒浅陋,愿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王蒙的语言特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从辞格上来说:王蒙善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当代作家中,王蒙使用排比手法可谓最勤最多。在王蒙作品中,排比手法这一言语现象可谓最明显,最引人注目。将王蒙作品中的排比句再作研究细分,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将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或开首几个字来进行排比。
例如在中篇小说《布礼》中,他这样写:“花的本性是芬芳,花的本是万紫千红,花的本来面目是开放……”排比的是第一个字——“花”字。
又如同篇中的:“用火烤,用烟熏,用刀锯,用沸汤浇……”排比的是第一个字——“用”字。
又如在短篇小说《海的梦》中:“她从没有变心,她从没有疲劳,她从没有告退,她永远在迎接他……”排比的是第一个字——“她”字。
又如在《蝴蝶》之中:“永远不老的春天,永远新鲜的绿叶,永远不会凝固……”排比的是前头的两个字——“永远”二字。
又如在同篇中:“不是牛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不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