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说出自己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得到的体会。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会不会背这几句古诗。
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师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3.引导学生读诗题,并思考:“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是什么意思?出示:
思考: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会让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生答)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出示作者简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习《出塞》。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见教学目标 P6-P9。
出示会认字:塞、秦、征、将
预设:“塞”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将”在本诗中读jiàng,是将领的意思,在“将来、将要”中读 jiāng。
2.学习写生字。
出示:塞、秦、征
书写指导“塞”横画较多,要写紧凑,不要漏写笔画;“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3.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生自由练习诵读。师巡视指导。
5.指名朗读,相机评议。如有必要,则老师示范。
6.师生合作诵读、全班齐读。
7.交流古诗大意。
预设: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8.指导朗读整首诗。
预设:《出塞》整首诗气势磅礴,朗读前两句时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从古至今边战不断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悲伤。后两句歌颂古代名将,语调可稍高亢,适当强调“飞将在”“不教胡马”,表达对边关巩固的期望。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一)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蕴含的情感。
1.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出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预设: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耳边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又望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2.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3.想象说话: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
歌颂祖国的古诗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
4.第一句诗从时间维度上说明边塞将士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镇守边关,确保国家平安。引导学生紧扣“秦时”“汉时”加以体会。
5.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句“人未还”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6.借助资料体会为什么“人未还”?
(二)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蕴含的情感。
出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思考:
(1)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体会?(飞将军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