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抒情诗《致云雀》中的云雀形象分析
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伊顿公学(Eton College)毕业后,1810年10月进入牛津大学,不久因发表《论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学开除。雪莱受到启蒙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歌颂自由,反抗暴政,同情被压迫的人民,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急先锋”,恩格斯则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他的抒情诗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是雪莱创作的三大抒情诗名作之一。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自由飞翔、纵情欢歌的云雀形象,借此间接地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的憧憬。
诗人在长诗的开始,就展现出了自由飞翔、欢乐高唱的云雀形象,仿佛完全被它所陶醉,并由衷地发出赞美和呼唤。
诗的第一二诗节以激情的呼语开头,称呼云雀是“欢乐的精灵”,将它比作”烈火的轻云”,描绘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掠过蔚蓝的天空,矫健飞翔的雄姿和“不事雕琢”,优美自然的歌声
你好呵,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边,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起,
像一片烈火的青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在黄昏时的迅捷的飞姿。在它飞行的背景中,夕阳的光辉使“淡淡的紫”天空“霞蔚云蒸”,星光初现,而欢乐地飞行的云雀由于速度极快,很难让人看见形影,因此“像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将云雀的飞行幻化为“不具形体的喜悦”,整个奇特的比喻手法将云雀自由飞翔的欢乐神态表现得非常传神。诗节末句“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突出了云雀声音的特征。
在第五至第十二节,诗人首先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从霓虹彩霞降下的甘霖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
觉上的优美感受,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表现了云雀的欢乐的歌声的清新、美妙和悠远;接着把云雀的歌声比作诗人的即兴吟诵,以诗歌的形式流露了真情实感,唤醒世人的同情心和对邪恶势力的恐惧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诗歌还把云雀的歌声比作少女的情歌、飞萤晶莹的流光、玫瑰醉人的芳香,又将洒落在晶莹闪烁的草地和雨后苏醒的花蕾的春霖的声息与云雀歌声进行对比,尽管前者明朗、清新、欢悦,然而后者动人心脾:
晶莹闪烁的草坪,
春霖洒落时的声息,
雨后苏醒了的花蕾,
浪漫情诗称得上明朗、欢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