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考前28天冲刺
——微专题三(名句+古诗鉴赏专练)
学习目标
1.自主完成古诗文典型题,总结典型题目答题规律。
2.完成拓展训练,提升古诗文的应考作答能力。
                        典题精炼
名句默写一(早读训练限时训练15分钟)
1.自我反省能力是君子必备的品格,正如《劝学》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君子正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让自己明智而行为没有过错。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3.青,是古人喜爱的颜。一样的青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_________________”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无际。
4.中国人讲究做事要慎始善终,老子就曾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但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不多,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指出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6.追崇先贤,是古代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体现了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品格的仰慕之情。
7.《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极力渲染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绵绵不绝的盛况,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曹军却落得“_________________”的惨败结局,令人叹惋。
8.古诗文中出现的植物往往与人的志趣追求有关。《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用白芷这种香草来比喻诗人美好的品质;而陶渊明的隐居环境虽“三径就荒”,但“__________________”。
9.高中时光转眼将逝,学生甲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感慨自己“虚度韶华”,热心的同学乙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做他的引路人。
10.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句均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乘着一叶扁舟随波漂荡的自由畅快之感。
名句默写二(早读训练限时训练15分钟)
1.有人用“寄傲轩”“易安居”给书斋命名,来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性的表达,与孟郊“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两句诗所表达的道理相通。(2)《资治通鉴·唐纪》中有“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之说,这与杜牧
《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
3.王维有诗“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也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都在诗中表达了希望返回“旧林”洁身隐遁之情。
4.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5.《孟子》中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洞箫声余音袅袅,既触动了孤舟嫠妇,又“__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羸弱乏力的鱼龙,也伴随着箜篌优美的旋律腾跃起舞。
7.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异曲同工。
9.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视角高低变化,描写有声有,展现了夔州秋天独特的景。
10.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慨叹“开始总是很容易,坚持下去却很难”。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古诗鉴赏(限时训练3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不  睡 文天祥
频搔白首强忧煎,
细雨青灯思欲颠。
南北东西三万里,
古今上下几千年。
只因知事翻成恼,
未到放心那得眠。
眼不识丁马前卒,
隔床鼾鼻正陶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频搔白首”是诗人忧心如焚的表现。古人常以“搔首”表达忧思之重,如杜甫的“白头搔更短”就是这样。
B.“细雨”句写雨声中青灯下,诗人思绪纷乱夜深不寐的情形,画面感强;且又紧承上句诗意而来,暗扣题目。
C.颔联从时空角度落笔,以“三万里”“几千年”呈现诗境之开阔,表现诗人忧思之深广,为下联的感慨伏笔。
D.诗人以“不睡”为题,并由这一寻常的生活细节展开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最后回到现实,结构严谨。
2.有论者以为尾联构思新巧、表意丰富,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②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写于开元年间,是一首题画诗。②(sǒng)身:收缩身子,作搏击状。③绦,指系鹰的绳子;镟,绳上的金属圆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使用惊讶语气极力地渲染画作的不凡,产生了夺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B.尾联为虚写,想象苍鹰在广阔的天地中翱翔、搏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
C.本诗以赞画为主,兼写怀抱,既抒发诗人嫉恶如仇的情怀,也表达诗人的凌云壮志。超然客
D.本诗虽为杜甫早期作品,却感情激昂,章法谨严,较好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4.明代文学家王嗣奭评价本诗说:“中两联,皆是画作殊。”请予以分析。(6分)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山行
宋·罗与之
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①伴我立晴晖。
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
【注】①筇:竹杖。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
B.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
C.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
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6.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6分)
                                                                 
考场模拟(限时训练45分钟)
第一组: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①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名句赏析
【注】①睥睨(pì nì):城墙上的矮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清明节后诗人登上城楼放眼远望,远山烟云环绕,映入眼帘,照应诗题。
B.颔联写百花竞相盛开一如往日,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C.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在夕阳的余晖中遥指长安,可见长安在其心中的重要性。
D.本诗意境清新雅致,语言凝练自然,思虑幽深旷远,可谓语短情长,寄意遥深。
16.本诗颈联写景造境颇具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的标准与师者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词人见洞庭月夜美景而心旷神怡,美妙的情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        ,        ”
(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将茶诉诸笔端,如:“        ,        。”
第二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舍弟题书堂 杜荀鹤[注]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注]杜荀鹤(约846-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
乃返乡闲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战乱中仍不废读书,故修缮读书堂,勤学以加强修养。超然客
B.颔联写山泉欢畅,溪竹送爽,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书堂周边环境的静谧清幽、舒适恬淡的特点。
C.颈联描写诗人“藉草”“傍山”,或“醉吟”,或“闲步”,置身自然,内心悠闲自在,个性得以彰显。
D.该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初读感觉平淡质朴,细品就会发现诗中蕴含着人生智慧,内涵丰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