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
4.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二、学法指导
    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背景资料
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文题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5.预习检查
1.正字音。
子(        怵惕      隐(   
交(      誉(           
2、明句读。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活动一:自主学习翻译文中重点字词,小组合作疏通文章大意。
①不忍人:                 ②运:               ③所以:           乍:                 ⑤孺子:            
怵惕:           恻隐:                 内交           要誉:               ⑩乡党:           非恶其声而然           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羞恶:                   辞让:               端:          
特殊句式: 非人也仁之端也             四体:           贼:             凡:           若:             始:             然           达:           苟:             保:          
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二)合作探究2.活动二: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1)文章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基本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那么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①是先天就有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指出人性就是作为“仁、义、礼、看”的发端的“不忍人
之心”,而且举出了生动的例子来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的确是人先天就有的,与后天环境无关。因此,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②是后天培养的。孟子也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明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流淌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3)小结:主旨点睛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4)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
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①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三)拓展提升: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例如,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四)巩固训练:
1、理解性默写:
①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②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例证法 法。
③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选择
①.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高二语文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二项是( BD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